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
本文关键词:解决“三农”问题应以什么作为“突破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
□叶敬忠 王伊欢 张克云 陆继霞
内容提要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背景中,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不断转移,留守儿
童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并引起了关注,很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日常行为和交往、心理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外出务工 监护人 综述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爱,儿童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不仅如此,由于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存在家庭教育缺陷、健康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有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无保障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
的留守儿童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的社会习气,有
的则因心理长期压抑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或性格的扭曲,部分甚至成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主谋者或被害人。这就是近来才被提到人们关注点上的“留守儿童问题”。
一、目前的研究进展
尽管“留守儿童问题”在过去几年就已经存在,但一直都没有引起家长、学校、社区和社会的重视。自从2004年初四川省一个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照顾而出现严重问题的事件被曝光后,它作为一个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新问题,开始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随后,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
参考文献
1.方 炎,王久臣1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寓生态环境改善于农民致富增收之中1中国农村观察,2001(4):49~55
2.吴志文,杨淑军1对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探讨1林业经济问题,2004(3):176~1793.赵恒斗,甄铁军,金廷法1农村生态家园的研究与建设1农村生态环境,2001(4):61~644.谭明方1解决“三农”问题应以什么作为“突破口”1农业经济问题,2002(12):25~27
(作者单位:朱同林 池州师专生态经济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池州 247100
方志德 池州市农委能源办公室 池州 247100) 责任编辑 段 艳
—73
—
媒体对此做了很多的宣传和报道,社会学界和教育
界等领域的学者们也逐渐开始把研究目光投向它。当前,一些媒体对留守儿童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做了大量的报导,也有部分机构和学者对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规模、监护类型以及农民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做了一定的研究。关于中国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影响的研究目前只限于国内,国外还没有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
(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受制于此。虽然无数进城务工人员为城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吴霓等(2004)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都成为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从留守儿童的“留守”原因来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认为家庭经济压力大,想继续增加收入,从而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王艳波、吴新林,2003)。
(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类型及其影响父母/父/母外出务工,将子女交与其他人进行监护时,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种监护类型(李庆丰,2002):(1)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在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家庭,基本上采取这种方式。这种监护方式对于孩子的发展存在很多弊端,监护人多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只重视对留守儿童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忽略了对其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造成儿童在行为和习惯等方面形成放纵、任性的性格特点。(2)上代监护,指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或朋友)来监护的方式。亲戚朋友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也主要体现在物质上,而对其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心理与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3)自我监护型,即儿童自己管理自己。这种情况一般是父母在金钱上会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容易养成孩子奢侈、浪费、不知勤俭的不良行为习惯,自律能力较弱。
总体上说,父母双方都在外务工的较多,儿童
(中国社已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74
—
会调查所,2004)。中央教科所的调查表明,有56.
4%的留守儿童与留在家中的妈妈或爸爸生活在一起;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即隔代抚养的)占到32.2%;4.1%的留守儿童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的留守儿童寄养在别人家里。
民革重庆市委员会在调查对口支持的万州区分水镇分水中心小学在校贫困学生时发现,该校目前的1525名在校学生中,因父母长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有668人,占总学生数的44%,其中祖父辈监护的有375人,其他亲属照顾的有293人。他们经过研究分析后认为,留守儿童存在以下问题:生活中缺少亲情,心理健康堪忧;学习成绩一般,自控能力差;隔代监护沟通少,监护职责浅层化等(中国青年报,2005101120)。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4)也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产生了不少问题和危机,如祖父母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在健康、安全和生活等方面的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等。
(三)外出务工父母的教育观念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2004111109)指出,当代留守儿童《亚博农业》的父母有时因为自己在外打工时受到不公平的待
遇,会在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上发生改变,不再以诚实、勤劳来要求和教育孩子,而是要他们适应社会世俗,甚至以“老实会吃亏”为警戒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留守儿童”逐渐丧失了勤劳、简朴的乡村本性,他们的目的不再是勤劳致富,而是一心打工挣钱,很少有安心于农村劳动的思想。
李庆丰(2002)认为,父母由于外出务工而减少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和联系频率,同时沟通方式单一有限,这使得家庭初级群体对子女教育与影响的功能大为削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不足。但是,如果父母能够在空闲时间带孩子外出开阔眼界,则会对孩子的发展发挥积极的影响。此外,外出务工人员形成的多元教育观念对子女学业会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如果父母的思想是“读不读书都一样”的话,则会潜移默化地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但如果父母对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促进儿童学习的重要因素。另外,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职业的性质对孩
子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以及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福建省农调队于2004年在福清、泉州等地对3725名年龄在14岁以下的“留守孩子”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教育普遍存在三个不利,即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利,对儿童的性格培养不利,对儿童的文化学习不利(工人日报,20041919)。
(四)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对于父母外出打工是否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这一问题,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在外打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成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2001年进行了“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的状况研究”,结果发现,父母在家的学生与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的关系,并且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上都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喜欢学习而学习;为父母减轻负担而学习;为离开农村而学习;为了感情的需要而学习等。外出打工父母对留守儿童学习过程的监督分为维持、加强和减弱三种情况。此外,父母外出改善了儿童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但是儿童的学习时间变少了。
吴霓等(2004)认为,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的兴趣与非留守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对学习表现出相当的兴趣。但在对自身学习成绩水平的认知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水平的估计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的认知持积极态度,只有相当小的一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较差。
新华社记者周俏春、邬焕庆与四川省仁寿县教育部门联合对全县2000名打工子女的学习成绩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4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每学期均有不及格科目),40%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111117)。留守儿童的成绩出现两极分化,但这种分化极不平衡,成
绩好的比例偏低。由于缺乏督促与鼓励,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成就感,成绩一般;只有少数自控能力较好的留守儿童能够刻苦、认真学习,成绩优异(王艳波、吴新林,2003)。留守小学生中,家长外出前后由“好”与“一般”变“差”的为数不少,且呈不断增多的趋势。留守中学生中,90%是住校学生,由“好”变“坏”的比例占到10%(谭绍怀,2004)。
临时监护人的监管不力造成留守学生学习落后。不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李秀英,2004)。
吴霓等(2004)认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介入过少会导致学习问题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中,隔代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儿童的学习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淮南师范学院的学生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时发现,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差,他们的生活目标多数都是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而不愿意继续上学。监护权的缺失是造成留守儿童学习不好的直接原因(丛峰、肖春飞,2004)。
(五)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的行为及交往方面带来的影响
张鹤龙(2004)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情绪较多地受到朋友和父亲的影响;而非留守儿童的情绪受到朋友、父亲、教师和母亲四个方面的影响。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情绪更多地受到朋友的影响,而非留守儿童受到来自朋友和母亲两方面的影响。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前者神经过敏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后者;留守儿童通常容易具有激动、焦虑、性格偏内向、神经过敏等性格特征。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交往行为”、“积极参与”、“坚持独立”四个维度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独立性差、坚持性差、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等特点,即社交技能发展水平较非留守儿童要低。
—75
—
北京师范大学“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家子女受教
育的状况研究”课题组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社交行为及社交技能的培养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但对初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行为及社交技能无显著影响;另外,整体上中小学女生行为的亲社会化程度显著高于男生。
留守儿童在家里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多半会自己去解决,但因为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他们更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另外,留守儿童如果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未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无疑会影响他们人格的正常发展,缺乏判断能力的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及越轨行为的影响,长期下去会形成恶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李秀英,2004)。
一些教师认为,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庭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有的孩子会因此变得任性、自私、行为习惯差,轻则经常逃学,重则小偷小摸,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此外,近一半的“留守孩子”存在性格缺陷,表现为冷漠、内向、孤独、自卑等(李立靖,2004)。
林宏(2003)在对福建省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调查时也指出,许多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祖辈的教导,或顶撞祖辈,或保持沉默,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在学校,许多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出现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和早恋等诸多问题。此外,有的留守儿童迷恋游戏机,夜不归宿,甚至个别人有敲诈、吸毒等违法行为。对此,监护人更多的是感到无奈,家长则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卸给学校,但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能力是很有限的。
(六)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及情感世界方面带来的影响
吴霓等(2004)认为,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很复杂。一方面,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更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与同伴交流内心烦恼的比例要低于非留守—76
—
儿童,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更松散。大多数留守儿童内心压力大,表现在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上。
中国社会调查所(2004)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非常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对于家庭生活的现状和父母在外工作的艰辛,他们能够给予理解,但同时也留下了较深的印记。当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烦恼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选择求助对象时呈现显著差异,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愿意向老师求助,而非留守儿童则更倾向于向同伴或家人求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同伴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
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们,使其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他们希望经常与父母见面或与父母待在一起(林宏,2003)。
南京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在中国第一个“关注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所在地———江苏如皋市林梓小学进行调研,发现90%的留守儿童都不愿意父母长期在外,父母们在与孩子的谈话中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从生活和学习的独立性看,留守儿童从事家务劳动的比例以及“在学习中经常遇到困难”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南京晨报,2004111127)。
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与河南省城调队对河南省鲁山县、叶县的4个乡镇4所学校500名学生进行专项调查表明,33%的小学生为留守儿童,其中半数以上留守儿童对目前生活状况不满意,有58%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快乐(中国信息报,2005102103)。
(七)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和学校教育研究陆士桢等(2004)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生活和教育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危机:儿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留守儿童的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没有父母的管教、缺少家庭的温暖有很大的关系(程林杰,1997)。
五星文库wxphp.com包含总结汇报、专业文献、旅游景点、出国留学、考试资料、外语学习、IT计算机、行业论文、计划方案、人文社科以及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解决“三农”问题应以什么作为“突破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0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150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