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化解途径
本文关键词:“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化解途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由于我国长期采取“以农补工”的制度,“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一项重大的政治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在降低制度变迁成本的前提下,从制度安排入手。以边际调整为主。通过避步建立更有效率的相关制度体系,实现农村资源的高效配置.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维普资讯
时代视点
6 _ 5_ ——■■■■■
农问题"
摘
要:于我国长期采取“农补由以
等,不一而足。这其中又以户籍制度为 甚在严格的户口等级制度安排中 .户农
福利制度等,农民禁锢在土地上。成把形
工”的制度 .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一项重大的政治问题解决“农问题”须三必在降低制度变迁成本的前提下 .从制度
低水平均衡陷阱长期的重工轻农政策 使农业完全成了为城市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的附属部门 .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城乡 二元经济结构 .今天的“农问题”为三埋
处在宝塔式等级阶梯的最底层 .农民要 想变为非农户或城镇户则比登天还难 . 这样 .市农村终于被隔离为天上人间 .城
安排入手。以边际调整为主。通过避步建 立更有效率的相关制度体系 .实现农村 资源的高效配置 .根本上解决“农问从三 题”。
于是 .农民丧失了他们一项最基本但又 最重要的权利——迁移流动的权利 .他
下了祸根。性质上看 .场农业合作制从这 度的变迁是一场以强制性为主的制度变
们除了选择固守家园而别无他途不仅 如此,要祖上是农户的家庭 .于子孙只其孙也将因此而永远世袭农民身份。掩藏在户籍制度背后的是重大的利益差别 .
迁.国家是变迁的主体,而且是在国家工 业化优先战略的背景下进行的 .国家主流意识占绝对优势 .不仅为制度安排提
关键词:三农问题以农补工二元经济结构制度变迁 1“农问题”三形成的原因“三农”所以成为问题是由于有人之喊出了“民真苦,村真穷,业真危农农农险”这样的千年一呼。事实上。农村真“
供设计空间 .且决定制度安排的取舍,而 这无疑增加了制度的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最终导致了农民在制度交易中的地位日趋下降,用逐渐减弱,利逐渐缩作权小 .活改善缓慢 .在收益被扭曲。生潜
利益的天平甚至直到今天依然继续向城
市倾斜着。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或改善自己的生活,民拼命工作,农日出而作、 日落而不得歇 .即使是那些有幸进入城
市“工”打的农村人 .大多数也往往从绝 事着城市居民所不屑的脏、、、的累险重
穷”“业真危险”是源于“民真和农皆农 苦”农民问题是“农问题”核心。我,三的国农民长期遭受贫困以及非国民待遇 .
第二阶段,,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 17 9 8年 .徽省风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安
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2 0 0 0年,国农我村人均收人大约为 25 2 3元 .个收入水这平比国际贫困人口标准——每人年均收 入人民币 30 O 0元 (人每天 1美元 )每还
工作 .农民的付出和他们的所得竟是那 么的不相称农民的这种悲剧性命运正
土地承包这一方案 .逐步形成了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实现了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一定程 度的分离 .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给予农民承包期内的土地使用权从人民公社体制发展到家庭承包责任制 .是一种自发性的由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模式。发端于农村底层的这种制度创新为国家所接受 .并借助政治权力得以快速推广通过分析,们可以发现。我 这次制度变迁是一种没有“失者”损的改革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这种制度创新会被农民创造出来 .为什么政治权力会热衷于推广这种制度。不管是对于农民还
是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对农业采取的“ 以农补工”制度造成的。具体说来,这一制 度经历了两个阶段
要低 7 7元。改革开放后的 18 4 9 5年。中 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致是 1 61 .:.而到 8 20 0 3年,个差距扩大到了 32:,这 . 1如果 4
第一阶段,民公社体制时期。民人人 公社体制从 15 9 8年开始形成 .到 18 93年最终为家庭承包责任制所取代 .共延续了 2 5年。这 2 5年是农业为工业提供原始资金积累的 2 5年 .对于新中国初它始重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曩要
考虑到农民收入统计可能存在的水分以及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各种福利 .这种差
距达到6l①农民长期遭遇的非国民待:。 遇可用“乡分治,国两策”概括。城一来中国社会
,市一个体系 .村一个体系;城农 农主搞农业 .市发展工商业:民一城农套管理制度 .非农居民一套管理制度 .等
作用然而这一体制实施的成本也是巨 大的户籍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就业制度、费品供给制度、育制度、会消教社
20/1墨济秘, 07 0垒与技4 3
本文关键词:“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化解途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3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163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