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视阈中企业领办农业综合性合作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5 15:32
长期以来,“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阻碍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三农”问题,寻找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成为众多研究者长期关注的热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反哺”农业、农村公共产品建设、农村劳动力安置转移与农业增收等专题展开讨论。割裂地从局部去研究“三农问题”,难免以偏盖全。 本文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组织架构研究入手,验证以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为主导,发展企业领办型农业综合性合作社,实现农村微观组织架构跃迁,从而完成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与资本有效深化的可行性;并以农业组织创新为突破口,以统筹“三农”为基调,形成以“企业+综合性合作社”组织框架来完成对农村准公共产品供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社区综合治理与土地合理流转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实现由农业生产组织结构创新来驱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借助构建农村“超市场契约”履约环境,在综合性农业合作社范畴内形成“三农”问题统筹解决,其首要问题是确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农业龙头企业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应对市场风险与农业经营风险的规避能力,把握商机和构建市场能力方面均具有小农难以比拟的组织优势;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主导地位,以企业家精神来经营农业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然而企业经营的“逐利性”与农业长期发展目标不一致,导致了单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完成产业规模化建设难以实现兼顾农民利益与农村社区的同步发展。 研究提出以企业领办型农业综合性合作社为框架,将“企业+合作社”作为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以企业领办形式,赋予“企业+合作社”组织模式以“企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引领综合性合作社实现高效农业,组织农户统一规模化生产形成“范围经济”(合作经济模式),实现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研究以典型案例为基础,通过文献梳理与数理模型构建,为研究勾勒出了发展企业领办型农业综合性合作社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的基本轮廓。 而农业龙头企业、综合性合作社与农户之间构建的“企业+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农业生产微观组织架构实现三方利益共赢,达到组织架构稳定的机理研究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部分。在这部分的研究中,研究以案例为引,通过数理模型论证了企业主导的农业综合性合作社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内生性强可置信承诺;企业通过参与农业综合性合作社建设,以合作社为途径实施向农村基层提供准公共产品服务、资金与技术投入、劳动力就业,用长期投资农业的战略意图,来换取农户的积极参与;而合作社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基地与集结小农户形成适度规模化经营来保障农业企业原材料供应,合作社则将部分利润用以扩大再生产,剩余作为分红形式返还农户等形式进一步增强了企业与合作社之间的可置信承诺,确保了农业企业与农户能在综合性合作社发展框架下实现利益共赢。 理清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合作社之间、农业合作社与社员之间、以及农业合作组织内部如何解决集体行动逻辑问题将成为企业领办型“企业+农业综合性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借助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框架,将农业合作社既作为与企业产业化农业的代理方,同时又成为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结合型农业生产过程中委托方,通过构建数理模型来确定企业与合作社的委托代理关系的顺畅取决于企业与合作社之间相互信任;同样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与农业合作社组织农户,有效降低组织成本的能力紧密结合。 接下来,文章就“企业+综合性合作社”框架下实现企业为农业社区提供准公共产品可行性展开研究。本研究以山东烟台荣昌制药领办,成立综合性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基础向农村社区提供准公共产品来长期投资农业作为典型案例,利用在该合作社所处村庄完成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相关实证检验。研究证实农村准公共产品建设及其资金保障,与企业家导航的农村综合型合作社产业规模化经营大小、农户进入合作社后获得增收程度与劳动力就地转移情况成正比;合作社主动提供准公共产品服务与农户参与合作社经营成正相关;最关键的是,企业家缔造的“三联动”统筹农村资源的发展模式,确实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户收入水平以及为农村提供准公共产品建设资金。 研究同样以文献梳理与理论分析为开端,通过对“田娘农业”将反哺投入转化为生产动力与发展优势,通过积极倡导企业领办,以合作社经营为主体,实施高端农业发展战略,在完成“企业+合作社”产值和经营效益攀升的同时,积极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于新农村典型案例进行剖析;证实由企业领办,形成的“龙头企业+农业综合性合作社”组织框架能够成为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受体,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资金、技术与制度扶植向“龙头企业+农业综合性合作社”微观农业生产组织的针对性反哺,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集团(企业+合作社)能通过接受反哺所赋予的资金、技术与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且研究阐述了农业合作社作为反哺合理投向、农户与企业间“超市场契约”有效沟通与农户福利保障的重要途径与平台;能够实现农民利益的保障与劳动力有效就业,形成农民生产、企业发展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均衡发展。 中国式的农业创新与产业化发展应该形成兼顾资本深化与劳动密集型的适度规模化农业;而这种生产模式的形成是以家庭农场为基本单元,通过技术、资本与劳动力的三重投入,实现高端精细化农业(高效农业),通过这种农业产业化发展,既承担农业劳动力的就地吸纳,又实现农业产能的提高;研究基于江苏常熟、福建莆田以及山东蓬莱三地的成功案例,论证了“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能够担负起农民就业、农业振兴与农民增收的三重职责;企业领办,通过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向农村的有效投资的同时,加强农业合作社的建设,实现企业为产业龙头,合作社为经营骨干,家庭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企业主导的农业合作经营模式”是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必然选择。 既然企业领办型综合性农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在有效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完成科技创新型农业资本深化的同时,通过机制设计来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渠道拓展、农村劳动就地吸纳,提高反哺绩效;那么综合服务功能的实现就与农村基层社区组织职能相重叠。研究依然以案例为突破口,分析实现农村综合性合作组织(合作社)经济运营与乡村长期发展目标“激励相容”的可行性。 将农村合作社建设为农村覆盖产业发展,兼顾农村准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性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使其充分发挥农村经济腾飞的新动力源泉作用的同时,对实现合作组织管理层与基层行政组织、党的基层派出组织在农村经济建设、社区管理与党政建设方面的管理契合进行路径研究;并且提出了实现合作社管理层兼任村委会成员,在管理精英中发展共产党党员,以党的先进性来约束管理精英的行为,来实现农村自治管理的有序发展的动态规划。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321.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设想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研究线路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主要文献回顾与评述研究
第一节 企业理论与超市场契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企业理论的文献评述
二、企业家才能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相关论述
三、契约理论与超市场契约框架
第二节 合作社是中国农业规模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合作的概念
二、合作社的形成与可行模文献综述
三、工业反哺农业与农业发展现状
四、综合性合作社发展框架下的农村准公共产品建设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文献评述
第三章 合作经济发展变迁与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 国外合作社的发展经营
一、日本的"农业协作组合"的成功经验
二、以色列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
三、肯尼亚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
四、巴西农业合作社经验
五、简单评述
第二节 中国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与变迁(1921-1949)
一、影响建国前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三重力量"
二 建国前农业合作组织的成就与特点
第三节 建国后农村合作运动的趋势(1949-1978)
一、全国农村土地改革和生产能力的提升
二、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异化的农村合作运动
三、"政社一体"化的人民公社和农业生产现状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农村合作经济的恢复与振兴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农业合作社的缺陷与改良
第四章 规模化农业生产与保障机制的实施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企业与企业家精神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一、农业规模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与发展模式
二、保障机制的实施步骤
第三节 案例研读与思考
一、企业主导的农业规模化利用
二、龙头企业主导的农地合理流转
三、农业企业对农民增收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贡献
四、来自案例启示
第四节 企业主导的新农村发展模式路径研究
第五章 "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共赢与合作社模式创新
第一节 先进农业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第二节 研究分析框架
第三节 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沛县张庄镇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成功经验
二、山东荣成"崂山"模式的成功经验
三、由案例引发的思考
第五节 理论模型构建与阐述
一、基本假设
二、模型的构建与解释
三、模型的进一步思考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司+合作社+农户"双重委托代理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劳动集密型与资本密集型农业生产的结合契机
第三节 研究路径回顾与展望
第四节 基本分析框架与模型的建立
一、合作社—龙头企业间的委托代理模型
二、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
三、模型的简短解释与结论
第五节 经典案例研读与思考
一、仙坛模式成功的基础
二、仙坛模式的启示
第六节 评述性结论
第七章 微观组织架构跃迁与农村准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创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农业生产模式创新与准公共产品有效提供
第三节 数理模型的构建与解释
一、命题的提出
二、数理模型框架
第四节 数据说明与计量模型的设定
一、数据来源与解释
二、计量模型的设定与实证
第五节 实证数据解释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八章 工业反哺农业与农业生产方式路径创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工业反哺农业系列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国内工业反哺农业组织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国内工业反哺农业组织研究现状
二、工业反哺农业研究尚存不足之处
第四节 农业组织形式创新与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实施
一、新型合作社改善反哺的途径与效果
二、反哺对象的选择与定向反哺的意义
三、组织形态改良与反哺绩效的提高
第五节 来自案例的启示
第六节 小结
第九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农业"准纵向一体化"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土地、农村劳动力现状与未来破局的楔入点
一、农村劳动力剩余与生产方式的不协调
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吸纳的关键环节
第三节 劳动密集型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生产组织架构变迁协同演进
第四节 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与农业资本有效深化
第五节 来自"蓬莱葡萄种植模式"的思考
第六节 评述性结论
第十章 合作社发展、农村非政府组织重建与村治模式改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农村发展与农村基层治理的变迁
第三节 "政社一体"式人民公社制度与村治模式的基本概述
第四节 农村改革与农村治理模式的变革
第五节 合作经济的"嵌入"与农村"自治"管理的有效升级
第六节 案例研判与经验总结
一、广西荔浦县乡村"合作社+党支部"发展经验
二、河北省石井乡"合作社+党支部+村委会"三重引领
三、由案例引发的理论思考
第七节 不是结论的结论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本文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2826746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321.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设想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研究线路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主要文献回顾与评述研究
第一节 企业理论与超市场契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企业理论的文献评述
二、企业家才能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相关论述
三、契约理论与超市场契约框架
第二节 合作社是中国农业规模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合作的概念
二、合作社的形成与可行模文献综述
三、工业反哺农业与农业发展现状
四、综合性合作社发展框架下的农村准公共产品建设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文献评述
第三章 合作经济发展变迁与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 国外合作社的发展经营
一、日本的"农业协作组合"的成功经验
二、以色列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
三、肯尼亚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
四、巴西农业合作社经验
五、简单评述
第二节 中国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与变迁(1921-1949)
一、影响建国前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三重力量"
二 建国前农业合作组织的成就与特点
第三节 建国后农村合作运动的趋势(1949-1978)
一、全国农村土地改革和生产能力的提升
二、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异化的农村合作运动
三、"政社一体"化的人民公社和农业生产现状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农村合作经济的恢复与振兴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农业合作社的缺陷与改良
第四章 规模化农业生产与保障机制的实施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企业与企业家精神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一、农业规模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与发展模式
二、保障机制的实施步骤
第三节 案例研读与思考
一、企业主导的农业规模化利用
二、龙头企业主导的农地合理流转
三、农业企业对农民增收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贡献
四、来自案例启示
第四节 企业主导的新农村发展模式路径研究
第五章 "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共赢与合作社模式创新
第一节 先进农业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第二节 研究分析框架
第三节 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沛县张庄镇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成功经验
二、山东荣成"崂山"模式的成功经验
三、由案例引发的思考
第五节 理论模型构建与阐述
一、基本假设
二、模型的构建与解释
三、模型的进一步思考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司+合作社+农户"双重委托代理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劳动集密型与资本密集型农业生产的结合契机
第三节 研究路径回顾与展望
第四节 基本分析框架与模型的建立
一、合作社—龙头企业间的委托代理模型
二、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
三、模型的简短解释与结论
第五节 经典案例研读与思考
一、仙坛模式成功的基础
二、仙坛模式的启示
第六节 评述性结论
第七章 微观组织架构跃迁与农村准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创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农业生产模式创新与准公共产品有效提供
第三节 数理模型的构建与解释
一、命题的提出
二、数理模型框架
第四节 数据说明与计量模型的设定
一、数据来源与解释
二、计量模型的设定与实证
第五节 实证数据解释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八章 工业反哺农业与农业生产方式路径创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工业反哺农业系列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国内工业反哺农业组织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国内工业反哺农业组织研究现状
二、工业反哺农业研究尚存不足之处
第四节 农业组织形式创新与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实施
一、新型合作社改善反哺的途径与效果
二、反哺对象的选择与定向反哺的意义
三、组织形态改良与反哺绩效的提高
第五节 来自案例的启示
第六节 小结
第九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农业"准纵向一体化"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土地、农村劳动力现状与未来破局的楔入点
一、农村劳动力剩余与生产方式的不协调
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吸纳的关键环节
第三节 劳动密集型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生产组织架构变迁协同演进
第四节 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与农业资本有效深化
第五节 来自"蓬莱葡萄种植模式"的思考
第六节 评述性结论
第十章 合作社发展、农村非政府组织重建与村治模式改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农村发展与农村基层治理的变迁
第三节 "政社一体"式人民公社制度与村治模式的基本概述
第四节 农村改革与农村治理模式的变革
第五节 合作经济的"嵌入"与农村"自治"管理的有效升级
第六节 案例研判与经验总结
一、广西荔浦县乡村"合作社+党支部"发展经验
二、河北省石井乡"合作社+党支部+村委会"三重引领
三、由案例引发的理论思考
第七节 不是结论的结论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本文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延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综合服务功能评价及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26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2826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