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6 21:13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以长三角26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演化规律,探究影响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因素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本文首先依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估长三角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该区域整体上城乡融合度较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2007-2017年间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接着由五分位图分析得到长三角城乡融合的空间分布状态呈现出以下特征:长三角东南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和北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低,分布不均衡现象突出。其次,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方法探究了长三角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模式,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oran’s I指数均大于0,即长三角城乡融合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冷热点分析显示城乡融合空间集聚地区分异大,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的区位条件和自然禀赋、发达的基础设施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城市群中26个城市自然资源条件相似、历史文化相通、经济联系紧密,区域整体社会融合度较高,这也为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利条件。3.1.1城乡经济发展现状近些年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2018年,上海市、浙江盛江苏省及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与上面相比分别增长了0.26万亿元、0.44万亿元、0.67万亿元和0.25万亿元。长三角GDP总值增长约2万亿元,地区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2018年苏沪浙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均达到50%,2018年长三角地区三产比重稳定在54.4%。由图3-1可以看出,2007-2017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GDP均有明显增加,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都得到大幅提高,农村人均GDP的增幅达到两倍,城市人均GDP的增幅为110%,农村人均GDP的增速大于城市增速也表明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正在缩校但是也应看到,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人均GDP依然较低,城乡经济差距依然明显。图3-1长三角区域2007-2017年城乡人均GDP变化情况由图3-2可以看出2007-2017年长三角城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在平稳减小,城乡人均GDP的比值由2.08降低为1.16。三省一市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安徽省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最大,江苏省和浙江省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最小,上海市的城乡差距初始值最大,城与乡的GDP比值达3.5以上,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比值已经大幅下降,但在2015年之前仍然在2.5左右的较高状态(上海市2015年之后的人均GDP统计数据已经不分城乡,这里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取城乡值相等),城乡经济差距较大应该引起重视。图3-2长三角区域2007-2017年城乡人均GDP之比3.1.2城市化发展现状城市化率能够体现城市的人口比重、发展程度及其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力。城市化率指标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也能反映城乡融合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通常情况下城市化率与城乡融合水平呈正比关系。图3-3近十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由图3-3可以看出,自2009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城市化水平呈现出稳定上涨的趋势。具体而言江苏省和浙江省及安徽省的城市化率均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非农人口所占比重逐步提升,上海市城市化水平起点较高,城市化水平基本保持不变,2014年之后可能因为统计口径不同而稍有下降,但城市化率整体平稳且接近90%,远远高于江苏盛浙江省和安徽剩江苏省城市化率一直处于平稳增长的态势,保持良好趋势,至2018年为止城市化率基本达到70%。浙江省城市化率与江苏省基本持平,增速略高于江苏,十年间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安徽省城市化起点偏低,但增长速度较快,到2018年安徽省城镇化率已接近55%,比2009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本文编号:3346405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的区位条件和自然禀赋、发达的基础设施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城市群中26个城市自然资源条件相似、历史文化相通、经济联系紧密,区域整体社会融合度较高,这也为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利条件。3.1.1城乡经济发展现状近些年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2018年,上海市、浙江盛江苏省及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与上面相比分别增长了0.26万亿元、0.44万亿元、0.67万亿元和0.25万亿元。长三角GDP总值增长约2万亿元,地区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2018年苏沪浙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均达到50%,2018年长三角地区三产比重稳定在54.4%。由图3-1可以看出,2007-2017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GDP均有明显增加,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都得到大幅提高,农村人均GDP的增幅达到两倍,城市人均GDP的增幅为110%,农村人均GDP的增速大于城市增速也表明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正在缩校但是也应看到,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人均GDP依然较低,城乡经济差距依然明显。图3-1长三角区域2007-2017年城乡人均GDP变化情况由图3-2可以看出2007-2017年长三角城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在平稳减小,城乡人均GDP的比值由2.08降低为1.16。三省一市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安徽省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最大,江苏省和浙江省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最小,上海市的城乡差距初始值最大,城与乡的GDP比值达3.5以上,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比值已经大幅下降,但在2015年之前仍然在2.5左右的较高状态(上海市2015年之后的人均GDP统计数据已经不分城乡,这里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取城乡值相等),城乡经济差距较大应该引起重视。图3-2长三角区域2007-2017年城乡人均GDP之比3.1.2城市化发展现状城市化率能够体现城市的人口比重、发展程度及其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力。城市化率指标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也能反映城乡融合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通常情况下城市化率与城乡融合水平呈正比关系。图3-3近十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由图3-3可以看出,自2009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城市化水平呈现出稳定上涨的趋势。具体而言江苏省和浙江省及安徽省的城市化率均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非农人口所占比重逐步提升,上海市城市化水平起点较高,城市化水平基本保持不变,2014年之后可能因为统计口径不同而稍有下降,但城市化率整体平稳且接近90%,远远高于江苏盛浙江省和安徽剩江苏省城市化率一直处于平稳增长的态势,保持良好趋势,至2018年为止城市化率基本达到70%。浙江省城市化率与江苏省基本持平,增速略高于江苏,十年间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安徽省城市化起点偏低,但增长速度较快,到2018年安徽省城镇化率已接近55%,比2009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本文编号:3346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346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