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三农论文 >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2 04:00

  本文关键词: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由来以久,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不再是土地问题,而是增收问题,增收的关键在于农村劳动力是否能够充分就业。农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转移,这不但是农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任何一个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必经历史过程。农业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速度和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化与否的重要标志。 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省,土地资源丰富,机械化程度较高。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传统以人力为主的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依靠人力向依靠机械的转变,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带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据估算,目前黑龙江省至少有300万的富余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实现非农就业。黑龙江省冬季时间漫长,耕种时间短,这样的气候特点,使得农民有大量的农闲时间。因此黑龙江省农村“两个富余”(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富余时间)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何有效地将大量的富余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更好地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效应,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农村家庭的非农收入,已经成为摆在黑龙江省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值得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加强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工作的重视,为政府出台各项关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制度和政策献计献策。本论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助于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正确认识和评价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上的矛盾和困境提供理论借鉴。 鉴于此,本研究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以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内涵为切入点,界定了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非农就业等概念,以就业理论、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新经济迁移理论等理论为基础,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在概括总结了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发展历程,分别是1978-1988年农村劳动力非就业的起步与发展阶段;1989-1991年的三年徘徊期;1992—1998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大发展时期;1999年到现在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进入全面有序发展的新阶段。在此基础上,立足于黑龙江省具体情况,对黑龙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在现有研究资料、统计数据、调研数据的基础上,以客观的视角,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非农就业农村劳动力总量及特征、非农就业产业分布、行业构成、就业流向、就业途径、非农收入、创业情况等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黑龙江省农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不断上升,而且外出就业人员以青壮年男性劳动力为主,但就业区域半径较小,大多选择在省内就业;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的现实导致其就业质量不高,大多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虽然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稳定性有所增强,但通过政府、培训机构、中介等组织实现就业的比例偏低,就业途径以市场配置为主,说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组织化程度有待加强。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本文分析了促进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和阻碍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因素。在促进因素分析中,利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社会网络特征等微观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宏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等宏观因素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阻碍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七个方面,分别为农村劳动力观念淡薄、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相关制度的制约、就业服务体系滞后、组织化程度偏低、产业结构失衡和城镇化建设滞后。淡薄的就业观念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力度、偏低的整体素质制约非农就业质量的提升;传统的户籍制度影响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稳定性、不完善的土地制度注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彻底性、城乡不平等的就业制度堵塞了农村劳动力正规就业的渠道;滞后的就业服务体系抑制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效率、偏低的组织化程度加大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风险和成本;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不发达制约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规模城镇化建设滞后、乡镇企业增长乏力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速度。 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具有明显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经济模型,运用统计数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了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农村经济发展效应、农民家庭收入增长效应、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就业结构调整等经济效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更新农村劳动力的观念、推进城市化进程、推动社会制度改革等社会效应。运用比较分析法,对英国、美国、日本、印度、韩国等有代表性的国家的非农化经验进行分析,总结有益启示与可借鉴之处。 基于前文研究,本文提出了促进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对策和建议,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分别为:进一步深化制度体制改革;拓展就业空间;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本文认为,目前城乡间有区别的制度仍然是限制农村劳动力自由转移和协调城乡关系的现实障碍,因此要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与创新;农村劳动力在黑龙江省的就业空间较为有限,因此可以从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和创业带动就业几方面拓展就业空间;通过建立就业登记和备案制度、建设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工作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几方面建立健全非农就业服务体系;农村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自身就业能力的高低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因此可以从加强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两方面着手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进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产业结构 城镇化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23.6
【目录】:
  • 目录3-7
  • CONTENTS7-12
  • 摘要12-14
  • Abstract14-17
  • 1 引言17-28
  • 1.1 研究背景17-18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8-20
  • 1.2.1 研究目的18-19
  • 1.2.2 研究意义19-20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20-24
  • 1.3.1 国外文献综述20-21
  • 1.3.2 国内文献综述21-24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24-26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24-25
  • 1.4.2 研究方法25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25-26
  •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26-28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28-35
  • 2.1 相关概念28-29
  • 2.1.1 农村劳动力28
  • 2.1.2 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28-29
  • 2.1.3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29
  • 2.1.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非农就业29
  • 2.2 理论基础29-34
  • 2.2.1 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29-33
  • 2.2.2 人力资本理论33
  • 2.2.3 新经济迁移理论33-34
  • 2.2.4 产业结构理论34
  • 2.3 本章小结34-35
  • 3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现状与特征35-54
  • 3.1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发展历程35-39
  • 3.1.1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起步与发展阶段35-36
  • 3.1.2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三年徘徊期36-37
  • 3.1.3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大发展时期37
  • 3.1.4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全面有序发展的新阶段37-39
  • 3.2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现状分析39-50
  • 3.2.1 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39-43
  • 3.2.2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总量及构成43-44
  • 3.2.3 农村非农就业情况44-46
  • 3.2.4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46-50
  • 3.3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特征50-53
  • 3.3.1 非农就业比重不断上升50
  • 3.3.2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50-51
  • 3.3.3 外出劳动力以青壮年男性劳动力为主51
  • 3.3.4 非农就业区域以省内为主51
  • 3.3.5 非农就业行业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51-52
  • 3.3.6 非农就业方式具有兼业性质52
  • 3.3.7 就业服务上组织化程度不高52-53
  • 3.3.8 就业的稳定性有所增强53
  • 3.4 本章小结53-54
  • 4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54-76
  • 4.1 促进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分析54-66
  • 4.1.1 微观层面因素分析54-61
  • 4.1.2 宏观层面因素分析61-66
  • 4.2 制约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分析66-75
  • 4.2.1 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淡薄66
  • 4.2.2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66-67
  • 4.2.3 相关制度的制约67-69
  • 4.2.4 就业服务体系滞后69-71
  • 4.2.5 组织化程度偏低71
  • 4.2.6 产业结构失衡71-73
  • 4.2.7 城镇化建设滞后73-75
  • 4.3 本章小结75-76
  • 5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效应76-92
  • 5.1 经济效应76-87
  • 5.1.1 宏观经济增长效应76-81
  • 5.1.2 农村经济发展效应81-83
  • 5.1.3 农村居民增收效应83-85
  • 5.1.4 产业结构调整效应85-86
  • 5.1.5 就业结构调整效应86-87
  • 5.2 社会效应87-90
  • 5.2.1 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增进效应87-88
  • 5.2.2 农村劳动力观念的更新效应88-89
  • 5.2.3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效应89-90
  • 5.2.4 社会制度改革的推动效应90
  • 5.3 本章小结90-92
  • 6 国外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经验借鉴92-100
  • 6.1 国外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经验分析92-97
  • 6.1.1 英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经验分析92-93
  • 6.1.2 美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经验分析93-94
  • 6.1.3 日本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经验分析94-95
  • 6.1.4 印度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经验分析95-96
  • 6.1.5 韩国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经验分析96-97
  • 6.2 国外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经验借鉴97-99
  • 6.2.1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非农就业的推动力97
  • 6.2.2 第三产业发展拓展了非农就业的空间97-98
  • 6.2.3 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非农就业的重要前提98
  • 6.2.4 政府主导是农村劳动力顺利就业的保证98
  • 6.2.5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非农就业的基础98-99
  • 6.3 本章小结99-100
  • 7 促进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对策与建议100-114
  • 7.1 进一步深化制度体制改革100-105
  • 7.1.1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100-101
  • 7.1.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01-102
  • 7.1.3 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102
  • 7.1.4 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102-105
  • 7.2 拓展非农就业空间105-108
  • 7.2.1 推进城镇化建设105-106
  • 7.2.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106-107
  • 7.2.3 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107
  • 7.2.4 创业带动就业107-108
  • 7.3 建立健全非农就业服务体系108-110
  • 7.3.1 建立就业登记和备案制度108-109
  • 7.3.2 建设就业信息网络系统109
  • 7.3.3 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工作109
  • 7.3.4 发展劳务中介组织109-110
  • 7.4 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110-113
  • 7.4.1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110-111
  • 7.4.2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111-113
  • 7.5 本章小结113-114
  • 8 结论114-116
  • 致谢116-117
  • 参考文献117-122
  • 附录122-12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2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佩君;赵国杰;张永升;;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存在的缺陷与修正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李雄;;论平等就业权的界定[J];河北法学;2008年06期

3 丁大晴;崔蕾;;统筹城乡就业视域下促进农民平等就业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4 张英;周伟;;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徐现祥,舒元;劳动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02期

6 张兴华;从国外经验看中国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81期

7 李勋来,李国平;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05年03期

8 余吉祥;;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J];经济论坛;2009年02期

9 王琦;胡胜德;;黑龙江省农民转移就业研究[J];商业经济;2011年07期

10 薛俊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J];现代经济探讨;200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杜书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本~收益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2 崔占峰;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 夏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人力资源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张焕英;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武锐;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与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崔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唐双君;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李德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04年

5 姜卫军;关于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问题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07年

6 童晶晶;湖南省农民增收与政府支农政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7 殷剑辉;天津市北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孙延旭;北京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0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40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e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