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3 05:2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老年人口增长迅速,未富先老使得社会养老问题日益凸显。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既有机会也有挑战,机会是开发老年人的优势和价值,促进老年人再就业,减轻社会养老负担,将老年人的价值和经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挑战是农村养老与城镇养老逐渐失衡,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大规模增长,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单一的、传统的家庭式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在此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因其社区性和互助性的优势,逐渐被广大农村留守老人接受。本文在了解到农村低龄老人占大多数并且再就业意愿强烈的情况下,将农村低龄老人参与互助养老意愿与老年人再就业联系起来,以“低龄促高龄——老年人再就业”作为切入点,将研究对象定为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对全国部分农村留守老人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提出研究假设,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得出年龄、身体健康状况、收入水平、收入来源四个因素对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的意愿有关;而性别、学历、婚姻状况、居住方式与社交情况对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的意愿无关。根据互助养老意愿的参与方式,发现获得经济报酬是当前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的首要...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思路图
16图2.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一般来说,以上五个不同需要层次的满足点都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只有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会出现;另外也只有低级层度实现全部实现了以后,才能实现其高级层度。这是因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感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生存情感归属问题、,其必须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才可以生成新的激励因素,鼓励人们对高级层次进行追求,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让互助养老模式首先从生理需求上给老人的基本生存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满足了老人基本生理需求;其次,我们知道留守老人大多独居、高龄、身体健康差,属于高危老人,他们在安全问题上存在极高的风险;接着在归属感方面,留守老人子女常年不在身边,只能靠左邻右舍唠家常,精神孤寂,得不到好的诉说;在第四层次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方面,留守老人可以通过再就业的方式参与互助养老模式,实现人身自我价值,让自己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可。2.2.2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研究起源于西方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家Barrera最先在自己的研究中分析与健康有关的社会关系,当时还并为将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分析方法运用在社会研究领域。1960年社会病源学中Cassel首次提出“社会支持”这一概念,认为社会支持是指外界提供各种帮助,通过开展减轻弱势群体心理压力,缓解紧张情绪带来的困扰,来增进社会适应性。社会支持网络的
314.2实证检验4.2.1农村低龄留守老人的互助养老意愿表4.3互助养老意愿整体参与情况描述统计类别分组频数(人)比例(%)参与互助养老的意愿愿意20764.89不愿意11235.11数据来源:由调查问卷整理获得从调研整理获得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模式的意愿来看,愿意参与互助养老的人数为207人,占比为64.89%,比重较大;不愿意参与互助养老的人数为112人,占比为35.11%,相对于愿意照顾的比例来说,比重较少。这说明大多数留守老人对于互助养老模式的参与度都是积极认可的。农村不同地区、老人面临不同的养老需求,参与互助养老的意愿也可能存在差异。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实现互助养老的前提是身体健康、年龄偏低、家庭经济抗风险能力低,因此,农村留守老人中受年龄因素、健康因素、经济水平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图4.1互助养老意愿的年龄差异
本文编号:3513223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思路图
16图2.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一般来说,以上五个不同需要层次的满足点都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只有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会出现;另外也只有低级层度实现全部实现了以后,才能实现其高级层度。这是因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感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生存情感归属问题、,其必须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才可以生成新的激励因素,鼓励人们对高级层次进行追求,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让互助养老模式首先从生理需求上给老人的基本生存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满足了老人基本生理需求;其次,我们知道留守老人大多独居、高龄、身体健康差,属于高危老人,他们在安全问题上存在极高的风险;接着在归属感方面,留守老人子女常年不在身边,只能靠左邻右舍唠家常,精神孤寂,得不到好的诉说;在第四层次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方面,留守老人可以通过再就业的方式参与互助养老模式,实现人身自我价值,让自己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可。2.2.2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研究起源于西方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家Barrera最先在自己的研究中分析与健康有关的社会关系,当时还并为将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分析方法运用在社会研究领域。1960年社会病源学中Cassel首次提出“社会支持”这一概念,认为社会支持是指外界提供各种帮助,通过开展减轻弱势群体心理压力,缓解紧张情绪带来的困扰,来增进社会适应性。社会支持网络的
314.2实证检验4.2.1农村低龄留守老人的互助养老意愿表4.3互助养老意愿整体参与情况描述统计类别分组频数(人)比例(%)参与互助养老的意愿愿意20764.89不愿意11235.11数据来源:由调查问卷整理获得从调研整理获得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模式的意愿来看,愿意参与互助养老的人数为207人,占比为64.89%,比重较大;不愿意参与互助养老的人数为112人,占比为35.11%,相对于愿意照顾的比例来说,比重较少。这说明大多数留守老人对于互助养老模式的参与度都是积极认可的。农村不同地区、老人面临不同的养老需求,参与互助养老的意愿也可能存在差异。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实现互助养老的前提是身体健康、年龄偏低、家庭经济抗风险能力低,因此,农村留守老人中受年龄因素、健康因素、经济水平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农村低龄留守老人参与互助养老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图4.1互助养老意愿的年龄差异
本文编号:3513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513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