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效应发生的影响因素及脱贫政策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30 09:35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贫困现象存在明显的代际传递特点。因此,对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特征进行科学分析将有利于推动农村全面脱贫和实现包括农村在内的全民共同富裕。本文运用农村家庭综合调查数据,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我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首先,本文从宏观制度性因素、宏观教育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及子辈个体因素四个维度定性分析了影响农村代际贫困传递效应产生的原因,共计归纳出十二个影响农村代际贫困传递效应发生的具体因素,这为本文的计量实证检验的定量指标选取奠定了定性研究基础。其次,根据中国家庭综合调查数据(CGSS,2015),以OLS和Logit计量回归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广大农村地区,父代收入水平和贫困状况是影响子代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家庭的贫困具有代际传递特征。其二,子辈个体特征影响子代收入水平或贫困与否的程度最大。具体来看,个人做事越周详,或越富有闯荡精神,或者个人心态越好,或者子辈身体越健康,则子辈收入水平就越高;子辈文化程度对其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但子辈的党员身份对其收入水平并无直接影响关系。其三,家庭各类特征是影响子...
【文章来源】: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文具体的行文思路图
个体贫困心理状态通常指的是个体处于经济贫困时所产生的一种无助、压抑或者无望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心理状态,个体将极有可能产生一种抱负社会和周边群体以及“仇富”的一种衍生心理反映。社会学研究中,认为个体劳动者的经济收入、名誉声望、权力地位等如果处于缺失状态,或者对比周边群体拥有的较好经济或社会条件时,其自身将感觉到自己比较差,此时将有可能产生贫困心理状态。就广大农村家庭的儿童子辈来说,由于他们长期处于发展落后地区或者贫困家庭之中,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或者贫困状态折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特征或者社会认知价值观可能会出现负面的变化倾向。这类变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有自卑、压抑和无助的心理出现;其二,有忧虑、沮丧和失落的心理产生;其三,可能会产生嫉妒、怨恨和苦恼交错的负向心理倾向。因此,贫困者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这类贫困心理状态是他们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个人心理因素。在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效应发生过程中,农村贫困家庭出身的子女更容易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扭曲状态,因此,在农村扶贫工作过程中,如何从思想上纠正贫困户家庭父代及子代的这种贫困心理状态,如何内生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将至关重要。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融精准扶贫的绩效研究——基于湖南省9个城市农村贫困减缓的实证分析[J]. 杜兴洋,杨起城,邵泓璐. 农业技术经济. 2019(04)
[2]基于帕特南理论的空心村治理绩效评价——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构建[J]. 刘建生,汪震,张韧,曹佳慧. 中国土地科学. 2018(07)
[3]农村贫困的父辈代际传递与子辈户口迁移削弱效应研究[J]. 刘欢.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7(06)
[4]农民工代际职业流动:代际差异与代际传递的双重嵌套[J]. 卓玛草,孔祥利. 财经科学. 2016(06)
[5]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视角[J]. 宫留记. 中国软科学. 2016(05)
[6]精准扶贫与农村低保制度的融合发展研究[J]. 张举国. 生产力研究. 2015(10)
[7]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 刘解龙. 湖南社会科学. 2015(04)
[8]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贫困代际传递及阻断对策分析[J]. 陈全功,程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4)
[9]代际传递、社会流动性及其变化趋势——来自收入、职业、教育、政治身份的多角度分析[J]. 李力行,周广肃. 浙江社会科学. 2014(05)
[10]缓解城市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政策体系[J]. 林闽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本文编号:3557935
【文章来源】: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文具体的行文思路图
个体贫困心理状态通常指的是个体处于经济贫困时所产生的一种无助、压抑或者无望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心理状态,个体将极有可能产生一种抱负社会和周边群体以及“仇富”的一种衍生心理反映。社会学研究中,认为个体劳动者的经济收入、名誉声望、权力地位等如果处于缺失状态,或者对比周边群体拥有的较好经济或社会条件时,其自身将感觉到自己比较差,此时将有可能产生贫困心理状态。就广大农村家庭的儿童子辈来说,由于他们长期处于发展落后地区或者贫困家庭之中,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或者贫困状态折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特征或者社会认知价值观可能会出现负面的变化倾向。这类变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有自卑、压抑和无助的心理出现;其二,有忧虑、沮丧和失落的心理产生;其三,可能会产生嫉妒、怨恨和苦恼交错的负向心理倾向。因此,贫困者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这类贫困心理状态是他们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个人心理因素。在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效应发生过程中,农村贫困家庭出身的子女更容易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扭曲状态,因此,在农村扶贫工作过程中,如何从思想上纠正贫困户家庭父代及子代的这种贫困心理状态,如何内生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将至关重要。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融精准扶贫的绩效研究——基于湖南省9个城市农村贫困减缓的实证分析[J]. 杜兴洋,杨起城,邵泓璐. 农业技术经济. 2019(04)
[2]基于帕特南理论的空心村治理绩效评价——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构建[J]. 刘建生,汪震,张韧,曹佳慧. 中国土地科学. 2018(07)
[3]农村贫困的父辈代际传递与子辈户口迁移削弱效应研究[J]. 刘欢.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7(06)
[4]农民工代际职业流动:代际差异与代际传递的双重嵌套[J]. 卓玛草,孔祥利. 财经科学. 2016(06)
[5]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视角[J]. 宫留记. 中国软科学. 2016(05)
[6]精准扶贫与农村低保制度的融合发展研究[J]. 张举国. 生产力研究. 2015(10)
[7]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 刘解龙. 湖南社会科学. 2015(04)
[8]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贫困代际传递及阻断对策分析[J]. 陈全功,程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4)
[9]代际传递、社会流动性及其变化趋势——来自收入、职业、教育、政治身份的多角度分析[J]. 李力行,周广肃. 浙江社会科学. 2014(05)
[10]缓解城市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政策体系[J]. 林闽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本文编号:3557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557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