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治理制度变迁与模式选择
发布时间:2022-01-16 21:03
农村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环境治理的决策部署,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改善农民人居环境、增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农民群众环境意识、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的总体目标。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急邃展开,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依然突出。相对地,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地方政府尚未建立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有效推进机制,农村环境保护监管能力也十分薄弱。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借助规范性文件分析、政策文本分析、数据对比分析等方法,以农村环境治理的制度变迁与模式路径为立论,指出农村环境治理存在城乡二元制度供给、城乡二元环境权益分配以及城乡二元的治理方式,需要在城乡融合视野下建立农村环境治理制度体系、完善农村场域中的产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农村环境多元治理的替代性方案——政府支持下的利益共同体自治。第一章,导论。反思现行农村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追问可能的真正行之有效的因应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模式。分析在城乡融合视野下建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完善农村场域中的产权结构...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反思与追问
1.2 旨趣与意义
1.3 进路与方法
2 农村环境治理的内涵、基础与目标
2.1 农村环境治理的内涵
2.1.1 环境治理的内涵表达
2.1.2 农村环境治理及其在地内生性
2.2 农村环境治理的实践基础和文化积淀
2.2.1 农村环境治理的实践基础
2.2.2 农村环境治理的生态文化积淀
2.3 农村环境治理的目标: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动态平衡
2.3.1 制度缺失背景下的农村环境利益退场
2.3.2 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动态平衡的要义解释
2.3.3 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平衡:两个案例的补充
3 农村环境治理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二元结构差异
3.1 环境保护立法变迁与城乡二元规范差异
3.1.1 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立法倾向的形成(1978-1988年)
3.1.2 城乡二元环境立法格局的形成(1989-1999 年)
3.1.3 城乡二元环境立法格局的巩固(2000-2012 年)
3.1.4 城乡二元环境立法体系下的农村环境立法发展(2013-2019 年)
3.2 中央政策变迁与城乡环境权益配置差异
3.2.1 2004 -2012 年农村环境治理在“一号文件”中的演进
3.2.2 2013 -2019 年农村环境治理在“一号文件”的变迁
3.2.3 政策文件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差异
3.3 环境治理模式的制度结构差异
3.3.1 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3.3.2 农村环境治理模式
3.3.3 城乡环境分治的制度异构
4 农村环境治理制度体系的生成:城乡融合视野下的考察
4.1 城乡融合与农村环境治理
4.1.1 农村环境治理与城乡融合的分野
4.1.2 环境治理城乡融合的应然性分析
4.1.3 环境治理城乡融合的基本原则:尊重乡村传统、习惯和经验
4.2 农村环境治理制度体系的生成原则
4.2.1 农村环境治理的“以人为本”
4.2.2 农村环境治理的“生命至上”与“安全第一”
4.2.3 农村环境治理的“两山论”与“记得住乡愁”
4.3 农村环境治理制度体系的内容结构
4.3.1 政策法规与环境标准
4.3.2 治理规划与监测应急
4.3.3 监督执法与宣传教育
5 农村环境治理之制度优化:产权配置制度的改革
5.1 农村场域中的产权制度: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和农民集体所有权
5.1.1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
5.1.2 农民集体所有权
5.2 产权制度在环境治理方面被弱化的原因分析
5.2.1 产权主体不明晰
5.2.2 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被忽视
5.2.3 环境权情结对产权制度的遮蔽
5.3 农村环境治理语境下的产权制度改革探索
5.3.1 环境治理语境下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态度
5.3.2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和农民集体所有权的具体化、可诉化
5.3.3 编制资源环境资产负债表
6 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走向:政府支持下的利益共同体自治
6.1 政府支持下利益共同体自治:应然与实然分析
6.1.1 利益共同体自治的涵义
6.1.2 自治传统的承继与创新
6.1.3 政府主导下简单共治的局限:信息不对称与农民不合作
6.1.4 政府与利益共同体的协同互补
6.2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结构谱系
6.2.1 地方政府及其负责人的利益结构
6.2.2 基层自治组织与农民的利益结构
6.2.3 市场组织的利益结构
6.2.4 复杂利益结构的启示
6.3 政府与利益共同体间有效协作的展开路径
6.3.1 有限政府、责任政府与“议行分设”
6.3.2 尊重自治规则
6.3.3 利益共同体自治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文章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本文编号:3593416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反思与追问
1.2 旨趣与意义
1.3 进路与方法
2 农村环境治理的内涵、基础与目标
2.1 农村环境治理的内涵
2.1.1 环境治理的内涵表达
2.1.2 农村环境治理及其在地内生性
2.2 农村环境治理的实践基础和文化积淀
2.2.1 农村环境治理的实践基础
2.2.2 农村环境治理的生态文化积淀
2.3 农村环境治理的目标: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动态平衡
2.3.1 制度缺失背景下的农村环境利益退场
2.3.2 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动态平衡的要义解释
2.3.3 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平衡:两个案例的补充
3 农村环境治理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二元结构差异
3.1 环境保护立法变迁与城乡二元规范差异
3.1.1 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立法倾向的形成(1978-1988年)
3.1.2 城乡二元环境立法格局的形成(1989-1999 年)
3.1.3 城乡二元环境立法格局的巩固(2000-2012 年)
3.1.4 城乡二元环境立法体系下的农村环境立法发展(2013-2019 年)
3.2 中央政策变迁与城乡环境权益配置差异
3.2.1 2004 -2012 年农村环境治理在“一号文件”中的演进
3.2.2 2013 -2019 年农村环境治理在“一号文件”的变迁
3.2.3 政策文件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差异
3.3 环境治理模式的制度结构差异
3.3.1 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3.3.2 农村环境治理模式
3.3.3 城乡环境分治的制度异构
4 农村环境治理制度体系的生成:城乡融合视野下的考察
4.1 城乡融合与农村环境治理
4.1.1 农村环境治理与城乡融合的分野
4.1.2 环境治理城乡融合的应然性分析
4.1.3 环境治理城乡融合的基本原则:尊重乡村传统、习惯和经验
4.2 农村环境治理制度体系的生成原则
4.2.1 农村环境治理的“以人为本”
4.2.2 农村环境治理的“生命至上”与“安全第一”
4.2.3 农村环境治理的“两山论”与“记得住乡愁”
4.3 农村环境治理制度体系的内容结构
4.3.1 政策法规与环境标准
4.3.2 治理规划与监测应急
4.3.3 监督执法与宣传教育
5 农村环境治理之制度优化:产权配置制度的改革
5.1 农村场域中的产权制度: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和农民集体所有权
5.1.1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
5.1.2 农民集体所有权
5.2 产权制度在环境治理方面被弱化的原因分析
5.2.1 产权主体不明晰
5.2.2 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被忽视
5.2.3 环境权情结对产权制度的遮蔽
5.3 农村环境治理语境下的产权制度改革探索
5.3.1 环境治理语境下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态度
5.3.2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和农民集体所有权的具体化、可诉化
5.3.3 编制资源环境资产负债表
6 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走向:政府支持下的利益共同体自治
6.1 政府支持下利益共同体自治:应然与实然分析
6.1.1 利益共同体自治的涵义
6.1.2 自治传统的承继与创新
6.1.3 政府主导下简单共治的局限:信息不对称与农民不合作
6.1.4 政府与利益共同体的协同互补
6.2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结构谱系
6.2.1 地方政府及其负责人的利益结构
6.2.2 基层自治组织与农民的利益结构
6.2.3 市场组织的利益结构
6.2.4 复杂利益结构的启示
6.3 政府与利益共同体间有效协作的展开路径
6.3.1 有限政府、责任政府与“议行分设”
6.3.2 尊重自治规则
6.3.3 利益共同体自治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文章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本文编号:3593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593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