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三农论文 >

明清时期传统农业技术的非生态转向 ——以皖南引种美洲作物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17 04:15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转向的直接动力源于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及相关技术要素间的矛盾运动,其技术活动无不受到历史条件、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历史及社会的发展需求是中国传统农业技术自主演化的外部推动力。在清朝实现人口增长至四亿之巨的背后,是人均耕地的不断减少,大量无序增长的人口沦为“棚民”,有限的资源被侵占,人地矛盾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急剧变迁。同时,明清时期饥馑、灾荒呈现周期缩短、程度加深趋势转变。由此可以管窥,基于明清社会背景,美洲作物引种作为诱导性技术对生态变迁的深远影响也反作用于人类,“天人合一”的消解成为情理之中。对于明清时期传统农业技术变迁机制,其中国情政体、经济形态、社会构造、文化观念及其他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进其演变历程。本文并未采用“美洲作物传入——农民垦荒——生态破坏”这样的简单因果解释,明清时期美洲作物传入的负面效应不能笼统地归咎于人口增长,而应该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探寻传统农业技术转向的内外驱动力。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变的历史考察,以美洲作物传入作为新技术要素,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转变特征及动因,并将这一特征定义为“非生态转向”,以皖南地区...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2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明清时期传统农业技术的非生态转向 ——以皖南引种美洲作物为例


-3农具技术周期性演变过程曲线

曲线,农具,技术,过程


第一章传统农业技术发展的轨迹及特征25图1-2-4农具技术阶段性演变过程曲线技术哲学理论认为,无论以何种形态或在何种领域,技术都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即技术增长的自动性。技术发明作为先前技术要素的组合,本质上是其增长的内在逻辑的产物①。新技术的发明和创造需要其他技术要素的发展与创造为前提,同一的技术需求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实现,因此技术前进独立于其他外在力量,具有自主选择性。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将人的选择排除在外,而因其受技术理性的规定与制约,是先前技术引导的结果。因此,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发展轨迹上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与新技术发展、农业工具进步以及其他相关技术要素的内在需求密切相关,而不局限于社会需求与朝代更迭的影响。反之,农业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制度和经济形态演变提供了客观需求与物质基矗可见,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内部发展机制,呈现出相对独立和自主的演化特征,它的动力来自诸如技术目的和手段等技术要素的矛盾运动,古代社会的多元建构是传统农业技术发展的外部驱动力。因此,可以结合各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水平发展情况考察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发展对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因素,构建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局部跃迁的因果关系。1.秦汉时期——第一次农业生产高潮随着人口逐渐增加,原始社会时期实施的撂荒耕作制度被熟荒耕作制所取代,火耕法被耦耕技术替代。西周时期,铁犁牛耕被推广使用,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灌溉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生产力极大提高,导致经济中原来的国有土地制崩溃,转变为封建土地私有制,贵族经济形成;先秦时期,人口进一步增①JacquesEllul.TheTechnologicalSociety.NewYork:AlfredA.KNOPF,ING,1964.

趋势图,人口,趋势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8根据表2-1-1制成下列图表,以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发展的大致趋势。图2-1-2明清时期各代人口数量及增长趋势图图2-1-3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幅度(%)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人口虽然经历了高低起落的过程,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以洪武二十四年为基点,明朝后期达到前所未有的增幅,直至崇祯初年,由于社会的长期稳定,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人口增幅达到最高点。尽管因明清交际时的战乱、饥荒等因素影响,人口总数在明末锐减,人口增长率跌至谷底,但线性增长率总体保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经营与管理[J]. 陈恩虎,惠富平.  农业考古. 2008(04)
[2]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分析[J]. 苏黎,陈凡.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4)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精髓[J]. 胡火金.  农业考古. 2007(01)
[4]清代四川土地开发与环境变迁——以水土流失问题为中心[J]. 周邦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5]精耕细作、天人关系和农业现代化[J]. 李根蟠.  古今农业. 2004(03)
[6]论美洲花生、葵花的传播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J]. 张箭.  农业考古. 2004(01)
[7]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变迁的技术分析[J]. 李萍,靳乐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8]试论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J]. 郑林.  古今农业. 2002(04)
[9]宋代的双季稻[J]. 曾雄生.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2(03)
[10]明清美洲农作物引进对亚热带山地结构性贫困形成的影响[J]. 蓝勇.  中国农史. 2001(04)

博士论文
[1]人口转型、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增长[D]. 杭帆.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关中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研究:1644-1949[D]. 刘立荣.陕西师范大学 2015
[3]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D]. 郑南.浙江大学 2010
[4]明清时期淮河水患与生态、社会关系研究[D]. 卢勇.南京农业大学 2008
[5]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及成因分析[D]. 苏黎.东北大学 2008
[6]明清时期皖南平原农业生产发展研究[D]. 梁诸英.南京农业大学 2007
[7]明清时期美洲农作物在中国的传种及其影响研究[D]. 宋军令.河南大学 2007
[8]明清以来山东种植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研究[D]. 王宝卿.南京农业大学 2006
[9]苏皖地区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机制(1500~1937)[D]. 赵赟.复旦大学 2005
[10]宁夏农牧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D]. 张维慎.陕西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1368年以来四川的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D]. 严洋宇.广西师范大学 2017
[2]清代安徽南北农业经济比较研究[D]. 王晓萍.淮北师范大学 2015
[3]清代嘉陵江流域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D]. 袁涛.云南大学 2010
[4]明清时期徽商与徽州农业互动影响研究[D]. 章新芬.南京农业大学 2006
[5]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思想研究[D]. 付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6]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D]. 曹玲.南京农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940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5940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f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