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模式研究 ——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3-01-03 12:02
农业大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的第一责任和首要任务。农业大学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具有独特优势,是产业振兴的生力军、人才振兴的培育地、文化振兴的策源地、生态振兴的新智库、组织振兴的孵化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本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提出并探索建立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三种典型发展模式,即服务于贫困山区精准脱贫目标的“六个一”产业振兴模式、服务于平原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的“双水双绿”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服务于城郊地区都市农业综合发展目标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的发展模式,探索出“可复制、易推广、能成型”的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模式与路径。本研究对农业大学助力模式创新研究中所涉及的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模式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对支撑研究的分层次管理理论、高校职能理论及三螺旋创新理论等基础理论进行阐释;对我国乡村所具有显著的多维度层次差异性进行归纳,即在区域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乡村发展应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对农业大学等行业特色高校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进行阐述,归纳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1.1.2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大学的职责所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
1.3.2 对乡村治理典型模式的研究
1.3.3 对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
2.1.2 农业大学
2.1.3 模式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理论
2.2.2 三螺旋创新理论
2.2.3 分层次管理理论
2.3 乡村振兴战略分层次实施的政策依据
2.3.1 区域地理位置影响产业发展
2.3.2 自然资源禀赋滋养产业类型
2.3.3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发展模式
3 乡村振兴与农业大学的关系
3.1 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
3.1.1 “合作社式”乡村发展阶段
3.1.2 “市场化”乡村发展阶段
3.1.3 “城乡统筹化”发展阶段
3.2 农业大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为
3.2.1 农业大学发挥人才培养优势提供智力支撑
3.2.2 农业大学发挥科研平台优势提供科技支持
3.2.3 农业大学发挥社会服务优势提供物质保障
3.2.4 农业大学发挥文化创新优势激活精神动力
3.3 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独特优势
3.3.1 农业大学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
3.3.2 农业大学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培育地
3.3.3 农业大学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策源地
3.3.4 农业大学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新智库
3.3.5 农业大学是乡村组织振兴的孵化器
4 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模式构建
4.1 服务于贫困山区精准脱贫目标的“六个一”产业振兴模式
4.1.1 “六个一”内涵解析
4.1.2 “六个一”产业振兴发展模式
4.2 服务于平原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的“双水双绿”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4.2.1 “双水双绿”内涵解析
4.2.2 “双水双绿”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4.3 服务于都市农业综合发展目标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
4.3.1 “田园综合体”内涵解析
4.3.2 “田园综合体”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5 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
5.1 “三位一体”政企校协同发力
5.1.1 建立政府支持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激励机制
5.1.2 搭建企业+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市场运作机制
5.1.3 完善高校支持农业大学师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激励机制
5.2 完善农业大学服务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5.2.1 加强学科建设注重交叉培养
5.2.2 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5.2.3 发挥优势学科参与战略服务
5.3 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5.3.1 建立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
5.3.2 坚持“农民+专家”党建融合组织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附录C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附C1 发表论文情况
附C2 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扶贫理论研究论纲[J]. 黄承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2]乡村振兴:一个文献述评[J]. 郭俊华,卢京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3]从乡土工业到园艺改革——论费孝通关于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J]. 张亚辉,庄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4]从韩国“新村运动”解锁乡村振兴新思路[J]. 陈业宏,朱培源. 人民论坛. 2020(02)
[5]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中部传统平原农区乡村振兴模式与实现路径[J]. 李二玲,邓晴晴,何伟纯. 经济地理. 2019(12)
[6]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J]. 郭远智,周扬,刘彦随. 地理研究. 2019(12)
[7]“四位一体”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建构[J]. 李明,陈其胜,张军. 湖南社会科学. 2019(06)
[8]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展:继承与升华[J]. 张克俊,杜婵. 农村经济. 2019(11)
[9]“能人回乡”困境怎么解——基于湖北省71个村庄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J]. 陈军亚. 人民论坛. 2019(33)
[10]合纵连横: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增值路径——基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多案例分析[J]. 周立,李彦岩,罗建章.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硕士论文
[1]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研究[D]. 刘春晓.东北石油大学 2019
[2]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播与路径研究[D]. 黄鋆.华中农业大学 2014
[3]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之历史探析[D]. 徐树成.陕西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727433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1.1.2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大学的职责所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
1.3.2 对乡村治理典型模式的研究
1.3.3 对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
2.1.2 农业大学
2.1.3 模式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理论
2.2.2 三螺旋创新理论
2.2.3 分层次管理理论
2.3 乡村振兴战略分层次实施的政策依据
2.3.1 区域地理位置影响产业发展
2.3.2 自然资源禀赋滋养产业类型
2.3.3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发展模式
3 乡村振兴与农业大学的关系
3.1 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
3.1.1 “合作社式”乡村发展阶段
3.1.2 “市场化”乡村发展阶段
3.1.3 “城乡统筹化”发展阶段
3.2 农业大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为
3.2.1 农业大学发挥人才培养优势提供智力支撑
3.2.2 农业大学发挥科研平台优势提供科技支持
3.2.3 农业大学发挥社会服务优势提供物质保障
3.2.4 农业大学发挥文化创新优势激活精神动力
3.3 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独特优势
3.3.1 农业大学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
3.3.2 农业大学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培育地
3.3.3 农业大学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策源地
3.3.4 农业大学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新智库
3.3.5 农业大学是乡村组织振兴的孵化器
4 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模式构建
4.1 服务于贫困山区精准脱贫目标的“六个一”产业振兴模式
4.1.1 “六个一”内涵解析
4.1.2 “六个一”产业振兴发展模式
4.2 服务于平原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的“双水双绿”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4.2.1 “双水双绿”内涵解析
4.2.2 “双水双绿”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4.3 服务于都市农业综合发展目标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
4.3.1 “田园综合体”内涵解析
4.3.2 “田园综合体”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5 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
5.1 “三位一体”政企校协同发力
5.1.1 建立政府支持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激励机制
5.1.2 搭建企业+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市场运作机制
5.1.3 完善高校支持农业大学师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激励机制
5.2 完善农业大学服务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5.2.1 加强学科建设注重交叉培养
5.2.2 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5.2.3 发挥优势学科参与战略服务
5.3 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5.3.1 建立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
5.3.2 坚持“农民+专家”党建融合组织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附录C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附C1 发表论文情况
附C2 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扶贫理论研究论纲[J]. 黄承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2]乡村振兴:一个文献述评[J]. 郭俊华,卢京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3]从乡土工业到园艺改革——论费孝通关于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J]. 张亚辉,庄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4]从韩国“新村运动”解锁乡村振兴新思路[J]. 陈业宏,朱培源. 人民论坛. 2020(02)
[5]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中部传统平原农区乡村振兴模式与实现路径[J]. 李二玲,邓晴晴,何伟纯. 经济地理. 2019(12)
[6]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J]. 郭远智,周扬,刘彦随. 地理研究. 2019(12)
[7]“四位一体”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建构[J]. 李明,陈其胜,张军. 湖南社会科学. 2019(06)
[8]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展:继承与升华[J]. 张克俊,杜婵. 农村经济. 2019(11)
[9]“能人回乡”困境怎么解——基于湖北省71个村庄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J]. 陈军亚. 人民论坛. 2019(33)
[10]合纵连横: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增值路径——基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多案例分析[J]. 周立,李彦岩,罗建章.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硕士论文
[1]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研究[D]. 刘春晓.东北石油大学 2019
[2]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播与路径研究[D]. 黄鋆.华中农业大学 2014
[3]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之历史探析[D]. 徐树成.陕西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727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727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