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社会保障供需均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2 11:16
本文关键词:农民社会保障供需均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公共权力向民众提供公共服务,满足民众社会需求的社会政策措施,是稳定社会发展,获得合法性认同的重要方式。农民对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的可及性,是衡量我国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政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社会保障制度是有效的社会风险化解机制,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于满足农民社会保障需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农民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1世纪以来取得了重大进展。对于以国家为主导的农民社会保障建设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未来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供给的数量与质量,更取决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供给者——政府对农民真实需求的了解、把握与满足程度。 本文以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农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和缴费意愿进行了广泛调查,实证分析了社会保障需求和缴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农民的经济水平是农民参与社会保障的基础,农民参与社会保障的意愿的强弱与其收入水平的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不同程度的存在“逆向选择”的问题。农民的参保意愿主要和经济水平、对社会保障的认知水平、学历、年龄及从事的职业、性别等因素有关,不同的因素对于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通过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法律规范的立法层次,增强制度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强制性,吸引农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信任和参与。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互助共济、共同抵御社会风险的社会功能,是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民的社会保障需求是在基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的保障需求,大部分农民的保障需求已经超越了最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向更高层次的需求递进。国家的社会保障供给应针对当前农民群体分化和需求的多层次性,满足不同农民群体的不同层面的社会保障需求。生活水平不仅是经济水平的直接表现,也是社会保障需求的基础。 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保障方式逐渐弱化,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客观基础上,对国家提供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迫切。土地对农民生存、就业、福利等的功用,虽然不具有社会保障分散风险的“社会性”本质属性,但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矛盾的制约之下,土地的保障福利功能确实不可忽视,土地既作为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同时,又是农民生存就业、养老的重要依靠,这就是土地在当今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条件下土地的双重功能。土地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矛盾对立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也是最低生活保障农业形态存在的根源,其出路在于逐渐剥离土地的保障功能,发展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转型中农民对公平的诉求手段发生的转变是当代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客观基础。农民对公平的诉求手段由土地均分转向了国家统一的、普惠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土地均分是保障农民公平的基本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相对收益逐渐降低,城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保障制度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可及性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化是农村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社会现象,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针对不同农民群体的社会保障需求才能实现有效的社会保障供给。我国在农民的收入水平、组织化程度低,居住分散的基本国情约束下,农民社会保障发展模式不同于城市的社会保障发展模式。在农村人口基数大的条件下的农民社会保障的过渡模式必须利用农村既有的保障资源,采用渐进式的发展路径,逐步实现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从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供给主体的角度看,国家、乡村行政组织、村民是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供给中必不可少的主体,并且构成了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多层次体系。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基层干部的组织动员是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运作的重要连结力量。
【关键词】:农民社会保障 保障需求 土地保障 国家责任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323.8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导言13-27
- 1.1 研究背景13-14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4-17
- 1.2.1 研究的目的14-15
- 1.2.2 研究的意义15-17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17-23
- 1.3.1 国外社会保障研究动态17-20
- 1.3.2 国内农民社会保障研究20-22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22-23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23-25
- 1.4.1 研究思路23-25
- 1.4.2 研究方法25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25-26
- 1.6 研究不足和后续研究26-27
- 第二章 农民社会保障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27-35
- 2.1 农民社会保障相关基本概念27-29
- 2.1.1 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民社会保障27-28
- 2.1.2 土地的保障功能和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28-29
- 2.1.3 农民社会保障需求29
- 2.2 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29-35
- 2.2.1 社会保障的风险理论29-30
- 2.2.2 社会保障的需求理论30-31
- 2.2.3 社会保障的功能理论31-33
- 2.2.4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33-35
- 第三章 土地保障向农民社会保障的变迁35-52
- 3.1 土地承载的保障功能35-41
- 3.1.1 土地承载的保障内容35-36
- 3.1.2 土地承载保障功能的根源36-38
- 3.1.3 土地保障功能下的农业形态:最低生活保障农业38-41
- 3.2 土地保障功能与经济功能的矛盾与协调41-47
- 3.2.1 土地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矛盾41-44
- 3.2.2 土地保障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协调44-47
- 3.3 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渐进47-52
- 3.3.1 社会背景47-49
- 3.3.2 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障的异质性49-50
- 3.3.3 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障的契合点50-52
- 第四章 农民社会保障需求52-87
- 4.1 不同群体农民的社会保障需求52-66
- 4.1.1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需求52-55
- 4.1.2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55-63
- 4.1.3 纯农民的社会保障需求63-66
- 4.2 农民社会保障的需求分析Ⅰ:以陕西省“新农合”为例66-72
- 4.2.1 参保意愿分析66-70
- 4.2.2 缴费能力分析70-71
- 4.2.3 “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可能发展趋势71-72
- 4.3 农民社会保障需求分析Ⅱ:以陕西省“新农保”为例72-81
- 4.3.1 参保意愿分析73-75
- 4.3.2 支付能力分析75-79
- 4.3.3 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建立的思考和探讨79-81
- 4.4 农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农村基督教盛行的视角81-87
- 4.4.1 农村基督教的盛行81-83
- 4.4.2 基督教盛行的社会背景83-85
- 4.4.3 基督教教义与社会保障理念的契合85-87
- 第五章 农民社会保障供给87-105
- 5.1 国家责任:农民社会保障供给的主导87-95
- 5.1.1 国家责任的依据88-92
- 5.1.2 国家的财政责任92-94
- 5.1.3 国家的管理责任94-95
- 5.2 农村社区保障:农民社会保障供给的基础95-98
- 5.2.1 农民社会保障的公共品属性95-96
- 5.2.2 乡村行政性组织体系:农民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必要支撑96-97
- 5.2.3 社区保障提供中的困境97-98
- 5.3 “乡土互助圈”:农民社会保障供给的补充98-105
- 5.3.1 血缘、姻缘性互助99-101
- 5.3.2 地缘性互助101
- 5.3.3 传统乡村互助的变化101-102
- 5.3.4 乡村互助与农民社会保障供给的契合点102-105
- 第六章 农民社会保障需求与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105-129
- 6.1 农民社会保障需求的影响因素105-117
- 6.1.1 农村传统保障形式的弱化105-109
- 6.1.2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风险的增加109-112
- 6.1.3 农民的生活风险112
- 6.1.4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12-117
- 6.2 农民社会保障供给的障碍117-123
- 6.2.1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118-119
- 6.2.2 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119-120
- 6.2.3 “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120-121
- 6.2.4 农民缺乏切实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121
- 6.2.5 农民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水平低下121-123
- 6.3 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碎片化”123-124
- 6.4 老人谁来管——来自陕西关中地区某村的调查与思考124-129
- 第七章 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供需均衡机制的构建129-147
- 7.1 农民社会保障均衡机制的构建理念129-131
- 7.1.1 农民的社会安全保护理念129-130
- 7.1.2 公平公正、全民共享理念130-131
- 7.2 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供需均衡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131-135
- 7.2.1 生存与发展相结合原则131-132
- 7.2.2 可持续发展原则132
- 7.2.3 多层次原则132-133
- 7.2.4 统一性和强制性相结合原则133-134
- 7.2.5 公平和效率相结合原则134-135
- 7.3 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供需均衡机制构建的目标与过程135-139
- 7.3.1 构建目标136-137
- 7.3.2 构建过程137-139
- 7.4 基于农民社会保障需求的“多元三维”供给模式139-144
- 7.4.1 “多元三维”供给模式框架140-142
- 7.4.2 “多元三维”供给模式的关键问题142-143
- 7.4.3 “多元三维”供给模式的路径143-144
- 7.5 农民社会保障供需均衡机制构建对策144-147
- 7.5.1 建立有效衔接供求的农民社会保障供给决策机制144-145
- 7.5.2 实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供给主体的多元化145
- 7.5.3 农民社会保障建设的责任主体的明确界定145-146
- 7.5.4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146-147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147-151
- 8.1 研究结论147-148
- 8.1.1 农村现有保障资源的利用是农民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147-148
- 8.1.2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农民社会保障需求的基础148
- 8.1.3 农民对公平的诉求手段发生了转变148
- 8.2 政策建议148-151
- 8.2.1 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149
- 8.2.2 社区保障建设的加强149
- 8.2.3 土地制度和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良性互动149-151
- 参考文献151-160
- 附录160-164
- 致谢164-165
- 作者简介165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磊;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承受力影响因素与评价[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农民社会保障供需均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4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61408.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