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下传统少数民族乡村社会保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20:09
本文关键词:人类学视野下传统少数民族乡村社会保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会保障对于人的生存有着重要意义,在学术领域也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从目前对社会保障的研究来看,众多学者的学术视野多是从国家这一正式制度下的宏观角度出发探讨了社会资源和行政权力的供给、分配,很少有从乡村自身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对于少数民族社区的研究就更少了。本文正是从少数民族传统乡村社会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在传统的少数民族乡村社会中,人们进行的自主性质的保障对于人们的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吉林乌拉街满族镇为例,由于乌拉满族社区地处东北,漫长寒冷的冬季、夏季水旱变化的莫测,在生产力较低的少数民族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们面临着不可预测的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并且国家的保障力度又十分有限,在生存安全这一共同目标的指向下,乌拉满族社区的人们总结出了各种保障措施,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使得各项保障措施形成一套可靠的保障体系,并以制度化形式使之得以实现。本文通过分析乌拉满族社区传统的技术保障、传统家庭及社会关系网络保障、传统的经济交换保障等内容,揭示了在传统的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中,人们自主进行的社会保障对人们的生存和社区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在乌拉满族传统乡村社区的整个保障体系当中,传统的生产技艺构成了整个保障体系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加之满汉民族交流的加强,乌拉社区逐渐从渔猎采集过度到农耕生产,粮食收获的稳定成为保障人生存的最起码条件,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始终遵守着“安全第一”的原则,这种可预见性较强的传统生产方式始终伴随着农事生产。在此基础上,具有满族特色的“联合式大家庭”作为内部保障,减少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以血亲和姻亲组成的互助联盟在家庭内部保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联合式大家庭之外,在整个社区之内,互惠行为作为一项道德评判准则,连接起地位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助,在面临生存危机时,它同样起到了缓冲器的作用,使得二者和谐共生。在乌拉社区这样一个熟人社会中,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不但为人们提供了商品交易的平台,更重要的,许多人通过在市场上出售产品构成了家庭的辅助性收入,这些收入成为了家庭度过危机时的有力补充。此外,满族的萨满教信仰为人们的生活和行动提供了一个目标指向,使人们在做出行为时有一个理性判断,,尽量规避风险,并在实践中使事情客观化、合理化,在观念上和心理上解决了人们心中的不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外出打工的增多,加之国家保障力度的加强,乌拉满族社区中的人们的生存安全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在整个保障体系当中,各项措施和制度被合理安排,并在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保障着乌拉社区中人们的生存和社区的发展。
【关键词】:满族 乌拉 传统乡村 社会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4;D63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导论9-18
- 1.1 选题的由来9-10
- 1.1.1 选题背景9
- 1.1.2 研究目标及意义9-10
- 1.2 主要观点、思路及论文创新点10-11
- 1.2.1 主要观点10-11
- 1.2.2 论文基本思路11
- 1.2.3 论文创新点11
- 1.3 社会保障与乡村社会保障的理论分析11-16
- 1.3.1 社会保障的概念梳理11-12
- 1.3.2 国家层面的社会保障研究12-14
- 1.3.3 乡村层面社会保障的研究14-16
- 1.4 人类学视野中乡村社会保障研究16-18
- 2 吉林乌拉街满族镇概述18-25
- 2.1 吉林乌拉街满族镇历史概述18-21
- 2.2 吉林乌拉街满族镇传统经济社会状况21-22
- 2.3 吉林乌拉街满族镇乡村社会保障概述22-25
- 3 传统生计方式及技术保障25-35
- 3.1 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多种生计方式25-27
- 3.2 传统的技术保障27-35
- 3.2.1 独具满族特色的建房技艺及社区内互助的物质载体27-30
- 3.2.2 传统的生产技术保障30-35
- 4 传统家庭及社会关系网络保障35-49
- 4.1 家庭及家族的内部保障35-40
- 4.1.1 乌拉街满族镇的联合式大家庭35-37
- 4.1.2 对家庭内部弱势群体的保障37-40
- 4.2 传统乡村社会的社区保障40-44
- 4.2.1 传统租佃制度下的保障40-43
- 4.2.2 地主对雇农的依附性保障43-44
- 4.3 传统乡村社会保障的国家介入方式44-49
- 5 传统的经济交换保障49-57
- 5.1 互惠、礼物交换与乡村社会保障49-52
- 5.1.1 社区内部传统的互惠原则及其道德评价49-51
- 5.1.2 富人的“义务”51-52
- 5.2 市场交换与乡村社会保障52-57
- 5.2.1 市场的初步形成以及手工业的初步发展52-53
- 5.2.2 对新型投资的保守性53-54
- 5.2.3 社区内部的传统市场交易54-56
- 5.2.4 非正式行为中的市场保障56-57
- 6 吉林乌拉街满族镇传统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及其内在机制57-74
- 6.1 社会保障的目标——生存安全57-58
- 6.2 传统社会保障的制度关联性58-63
- 6.2.1 传统的“一夫一妻”制58-59
- 6.2.2 传统的育儿方式及其经验上的先决生存条件59-61
- 6.2.3 传统的姻亲保障61-62
- 6.2.4 家庭内部的财产继承制度62-63
- 6.3 满族“萨满”文化及其在传统保障体系中的意义63-67
- 6.3.1 满族宗教信仰中的哲学思想63-64
- 6.3.2 满族的萨满教信仰以及“萨满”在生活中的重要职能作用64-67
- 6.3.3 祭祀中的心理暗示67
- 6.4 吉林乌拉街满族镇传统乡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变迁67-74
- 6.4.1 传统乡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变迁68-71
- 6.4.2 当代国家保障力度的加强71-74
- 结语74-76
- 参考文献76-79
- 附录79-85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85-86
- 致谢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苏振芳;社会保障的实质及其功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2 李家钊;两汉政府保障行为述略[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于海峰;;当代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文化变迁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4 刘明新;;试析满族习俗文化在满族社会中的功用[J];满族研究;2009年01期
5 何晓薇;;满族传统文化变迁情况调查[J];满族研究;2010年04期
6 李虹;;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借鉴[J];商场现代化;2012年2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人类学视野下传统少数民族乡村社会保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2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72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