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协同治理中的社会成长、实现机制及制度保障
发布时间:2017-04-18 08:09
本文关键词:社会协同治理中的社会成长、实现机制及制度保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十八大要求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基于政府治理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的考量,确立社会协同治理模式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政府与社会间关系的现实选择。所谓社会协同治理模式,即在政府治理能力较高而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的现实情形下,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出于有效治理需要,政府同时保护并尊重社会的治理主体地位以及社会自身的运作机制和规律;并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和参与平台,加强对社会的支持培育,同时与社会一起,发挥社会在进行自主治理、参与公共服务、协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此外,政府还需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居民自主治理、社会自我调节以及法律方式甚至市场机制等多种治理工具,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目标。 确立社会协同治理模式的基础和前提是培育社会力量不断成长成熟,需要通过政府积极有效作为、引导公民公共精神成长、尊重和鼓励社会自发力量的自主治理行为、培育并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治理等措施促使社会主体由“缺位”到“补位”、由弱到强。确立社会协同治理模式的关键和核心是建立健全社会协同治理机制,需要通过建立协同治理的愿景目标、形成关于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构建制度化的参与平台、建立健全协同配合、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等举措,既给社会力量的发育成长留出空间,又建立和完善对于各类社会主体的支持培育机制。确立社会协同治理模式的根本保障是协同治理的制度化与法治化,需要通过确定制度化与法治化的对象即内容事项、优化制度化与法治化的环境保障以及完善制度化与法治化的实现路径,并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和正向促进,才能使协同治理的地方创新经验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克服个案化、碎片化,进而促进相关创新实践及创新经验的有效扩散,使创新效益最大化。当各类社会主体日渐成熟后,就可能推动政府转移更多职能,更多发挥社会的治理主体作用,由此形成政府与社会间协同关系的良性循环,巩固甚至超越社会协同治理模式。
【关键词】:社会建设 协同治理 社会主体 社会组织 协同机制 制度化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2.9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9
- 插图和附表清单9-13
- 1 绪论13-27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3-15
- 1.2 基本概念界定15-19
- 1.2.1 社会建设15-16
- 1.2.2 治理16-17
- 1.2.3 社会协同17-18
- 1.2.4 社会组织18-19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19-20
- 1.3.1 研究目标19
- 1.3.2 研究内容19-20
- 1.4 研究设计与论文结构20-27
- 1.4.1 基本思路20-21
- 1.4.2 研究框架21-22
- 1.4.3 研究方法22-23
- 1.4.4 数据与资料来源23-24
- 1.4.5 论文结构24-27
- 2 已有研究述评27-53
- 2.1 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7-36
- 2.2 政府与社会关系36-40
- 2.3 治理、协作性公共管理及社会协同40-45
- 2.4 地方实践创新的制度化与法治化45-48
- 2.5 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论48-53
- 3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53-79
- 3.1 社会建设中的政府与社会关系及社会协同治理53-60
- 3.2 协同治理的社会成长60-65
- 3.3 社会协同治理的实现机制65-71
- 3.4 推进社会协同治理的制度构建71-79
- 4 社会协同治理中的公民力量培育与社会成长79-117
- 4.1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公民力量培育与社会成长79-82
- 4.2 德清县引导“民间设奖”,给力社会自主治理82-94
- 4.2.1 产生背景和基本情况82-87
- 4.2.2 主要做法与实施成效87-89
- 4.2.3 基本经验及存在限度89-94
- 4.3 “桐庐百姓日”:尊重公民主体地位,建立公众参与机制94-111
- 4.3.1 实施背景和基本情况94-105
- 4.3.2 主要做法与实施成效105-107
- 4.3.3 基本经验及存在限度107-111
- 4.4 案例比较分析111-117
- 5 社会协同治理中的多元主体间运行机制117-149
- 5.1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现状及管理探索117-120
- 5.2 外来工自治组织:瑞安市外来人口管理协会120-125
- 5.2.1 发展历程120-121
- 5.2.2 自治机制与模式121-123
- 5.2.3 成效和问题123-125
- 5.3 外来工的参与式治理:海口市外来工之家125-131
- 5.3.1 发展历程125-127
- 5.3.2 参与机制与模式127-128
- 5.3.3 成效和问题128-131
- 5.4 协同治理,促进融合:慈溪市“和谐促进会”131-144
- 5.4.1 产生背景和基本情况131-136
- 5.4.2 协同机制与运行成效136-141
- 5.4.3 基本经验及存在限度141-144
- 5.5 案例比较分析144-149
- 6 社会协同治理的制度化与法治化149-175
- 6.1 社会协同治理的困境与出路149-154
- 6.2 武义县“村务监督委员会”154-158
- 6.2.1 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154-156
- 6.2.2 制度化与法治化的成效156-158
- 6.3 南山区招商街道“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158-162
- 6.3.1 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158-160
- 6.3.2 制度化与法治化的成效160-162
- 6.4 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162-166
- 6.4.1 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162-164
- 6.4.2 制度化与法治化的成效164-166
- 6.5 案例比较分析166-175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175-183
- 7.1 结论175-178
- 7.2 政策建议178-183
- 主要参考文献183-203
- 英文文献183-188
- 中文文献188-203
- 作者简历203-2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俊贵;;灾变危机管理的社会协同问题[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孙景民;;冲突与合作:主权国家与非政府组织[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吴建南,庄秋爽;“自下而上”评价政府绩效探索:“公民评议政府”的得失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4年05期
4 刘红芹;包国宪;;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机制研究——以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为例[J];理论与改革;2012年01期
5 于洋;李成林;;社会管理新格局视域下的社会协同问题研究[J];南方论刊;2012年02期
6 林祥明;;探索社会协同参与机制 构建民主民生互动平台——杭州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决策咨询;2012年05期
7 李培林,苏国勋,张旅平,渠敬东,覃方明,徐冰;和谐社会构建与西方社会学社会建设理论[J];社会;2005年06期
8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年03期
9 陆学艺;;目前形势和社会建设、社会管理[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10 孙双琴;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法团主义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本文关键词:社会协同治理中的社会成长、实现机制及制度保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44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314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