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进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9 14:01
民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致力于全人类解放奋斗理想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进程研究”为题,深入研究,旨在拓展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发展空间,逻辑地再现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系统地梳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在中国化具体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深刻把握其理论内涵及其时代意义,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我国民生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绪论,对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加以介绍,归纳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二部分是第2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为第3章,具体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的形成。第四部分即第4章,这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探索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的丰富发展。第五部分为第5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的实践启示进行总结。第六部分为结论,总结全文。...
【文章来源】:沈阳理工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基本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概述
2.1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理论的基本内容
2.1.1 现实的人的存在和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民生理论的出发点
2.1.2 发展生产力是实现民生的物质基础
2.1.3 分配公平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2.1.4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民生发展的最终目标
2.2 列宁民生理论的基本内容
2.2.1 树立了“人民利益至上”的民生价值观
2.2.2 建立并巩固工农联盟是俄国民生建设的政治基础
2.2.3 落后俄国要发展民生必须以新经济政策为基本途径
2.2.4 落实社会保障制度来稳定民生发展
2.2.5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思想基础
第3章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的初步确立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生的根本前提
3.1.1 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生宗旨
3.1.2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现民生目标的首要任务
3.1.3 大力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证
3.1.4 教育为民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3.2 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社会主义民生的制度基础
3.2.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为民生发展指明方向
3.2.2 文化政策保障社会主义民生的蓬勃发展
3.2.3 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3.2.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对民生繁荣的重大意义
3.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生发展“两步走”目标的确立
3.3.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服务
3.3.2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3.3.3 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民生目标确立
3.3.4 毛泽东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历史局限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4.1 邓小平民生理论与实践
4.1.1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民生理念
4.1.2 检验民生发展要牢牢把握“三个有利于”重要标准
4.1.3 “三步走”是社会主义民生发展的必要阶段
4.1.4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民生发展的最高目标
4.2 江泽民民生理论与实践
4.2.1 把发展作为党和国家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2.2 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生战略价值
4.2.3 新“三步走”为社会主义民生目标的实现提供现实路径..
4.2.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
4.3 胡锦涛民生理论与实践
4.3.1 “以人为本”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4.3.2 树立以“三为民”思想为核心的民生价值导向
4.3.3 “五个统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重要途径
4.3.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保障民生的价值目标..
4.4 习近平的民生理论与实践
4.4.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民生发展的本质要求
4.4.2 “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生的根本指针
4.4.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实现机制
4.4.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
4.4.5 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期盼和最大民生福祉所向..
第5章 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的实践启示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中心
5.2 我国民生事业的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指导
5.3 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以建设民生为前提
5.4 中国共产党人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研究[J]. 吴捷,刘建涛.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2]论经济社会的五大发展新理念——研读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体会[J]. 张兴茂,李保民.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12)
[3]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研究[J]. 梅哲.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5(06)
本文编号:3220713
【文章来源】:沈阳理工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基本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概述
2.1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理论的基本内容
2.1.1 现实的人的存在和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民生理论的出发点
2.1.2 发展生产力是实现民生的物质基础
2.1.3 分配公平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2.1.4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民生发展的最终目标
2.2 列宁民生理论的基本内容
2.2.1 树立了“人民利益至上”的民生价值观
2.2.2 建立并巩固工农联盟是俄国民生建设的政治基础
2.2.3 落后俄国要发展民生必须以新经济政策为基本途径
2.2.4 落实社会保障制度来稳定民生发展
2.2.5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思想基础
第3章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的初步确立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生的根本前提
3.1.1 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生宗旨
3.1.2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现民生目标的首要任务
3.1.3 大力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证
3.1.4 教育为民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3.2 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社会主义民生的制度基础
3.2.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为民生发展指明方向
3.2.2 文化政策保障社会主义民生的蓬勃发展
3.2.3 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3.2.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对民生繁荣的重大意义
3.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生发展“两步走”目标的确立
3.3.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服务
3.3.2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3.3.3 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民生目标确立
3.3.4 毛泽东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历史局限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4.1 邓小平民生理论与实践
4.1.1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民生理念
4.1.2 检验民生发展要牢牢把握“三个有利于”重要标准
4.1.3 “三步走”是社会主义民生发展的必要阶段
4.1.4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民生发展的最高目标
4.2 江泽民民生理论与实践
4.2.1 把发展作为党和国家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2.2 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生战略价值
4.2.3 新“三步走”为社会主义民生目标的实现提供现实路径..
4.2.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
4.3 胡锦涛民生理论与实践
4.3.1 “以人为本”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4.3.2 树立以“三为民”思想为核心的民生价值导向
4.3.3 “五个统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重要途径
4.3.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保障民生的价值目标..
4.4 习近平的民生理论与实践
4.4.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民生发展的本质要求
4.4.2 “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生的根本指针
4.4.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实现机制
4.4.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
4.4.5 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期盼和最大民生福祉所向..
第5章 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的实践启示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中心
5.2 我国民生事业的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指导
5.3 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以建设民生为前提
5.4 中国共产党人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研究[J]. 吴捷,刘建涛.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2]论经济社会的五大发展新理念——研读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体会[J]. 张兴茂,李保民.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12)
[3]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研究[J]. 梅哲.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5(06)
本文编号:32207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3220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