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中国城乡居民多维福祉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0 21:44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城乡同步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背景下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测度城乡不平衡向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实现福祉均衡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新视角。为此,本论文在梳理国内外福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我国城乡居民多维福祉指标体系与测评模型,依托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库(CGSS)的微观调查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多维福祉水平及其演进态势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单因素t检验、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了中国城乡居民多维福祉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得出:(1)2005-2015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综合福祉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居民整体已从中等福祉水平迈上中等偏上福祉水平行列,农村居民整体从低福祉水平向中等福祉水平迈进;(2)从具体维度看,2005-2015年,城镇居民在健康状况、工作与教育、社会保障和自我认知维度的福祉水平始终较高,物质条件维度的福祉水平大体处于中等水平,休闲维度的城镇居民福祉水平早期较低,但增长态势明显...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
第 3 章 基于可行能力和模糊隶属度的多维福祉指数构建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收入则是现代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的直观反映,高收入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在一定人的自由,因而也是居民福祉的重要组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也更为在乎生活品质,对休闲安全感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重视,休闲维度和社会保障维度的福祉的新组份[60-62]。此外,居民福祉水平的高低除了与上述物质世界密切相关外,还依赖于个体对生活与自我的认知,如高收入者的并非一定高于低收入者。综上所述,本论文选择从物质条件、健康教育、休闲、社会保障和自我认知等最直接且显著影响居民福祉度来探讨中国城乡居民多维福祉的差异(图 3.1)。
005年城镇居民福祉水平概率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好生活与中国休闲文化政策[J]. 刘慧梅,王晶,笪舒扬.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2]中国区域人类福祉的产出绩效与模式演进:1990-2010[J]. 王圣云. 经济问题探索. 2016(04)
[3]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感指数的对比分析[J]. 吕洁华,刘飞,夏彩云,魏鑫. 统计与决策. 2015(05)
[4]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变化——基于经济周期视角分析[J]. 张伟进,方振瑞,黄敬翔. 经济学(季刊). 2015(02)
[5]进城务工人员福利水平的一个评价——基于Sen的可行能力理论[J]. 叶静怡,王琼. 经济学(季刊). 2014(04)
[6]城镇居民多维福利的追踪测度——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视角[J]. 王冰,钟晓华. 城市问题. 2014(05)
[7]幸福感的城乡差异分析——基于中国CGSS2008的调查数据[J]. 王天啸,李昀格,攸频. 理论与现代化. 2014(02)
[8]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J]. 佩德罗·孔塞桑,罗米娜·班德罗,卢艳华. 国外理论动态. 2013(07)
[9]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J]. 吴愈晓.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3)
[10]走向可持续发展:不同于GDP方法的进步量度[J]. 菲力浦·舍佩尔曼,郇庆治. 鄱阳湖学刊. 2013(01)
博士论文
[1]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D]. 邢占军.华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54283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
第 3 章 基于可行能力和模糊隶属度的多维福祉指数构建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收入则是现代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的直观反映,高收入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在一定人的自由,因而也是居民福祉的重要组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也更为在乎生活品质,对休闲安全感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重视,休闲维度和社会保障维度的福祉的新组份[60-62]。此外,居民福祉水平的高低除了与上述物质世界密切相关外,还依赖于个体对生活与自我的认知,如高收入者的并非一定高于低收入者。综上所述,本论文选择从物质条件、健康教育、休闲、社会保障和自我认知等最直接且显著影响居民福祉度来探讨中国城乡居民多维福祉的差异(图 3.1)。
005年城镇居民福祉水平概率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好生活与中国休闲文化政策[J]. 刘慧梅,王晶,笪舒扬.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2]中国区域人类福祉的产出绩效与模式演进:1990-2010[J]. 王圣云. 经济问题探索. 2016(04)
[3]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感指数的对比分析[J]. 吕洁华,刘飞,夏彩云,魏鑫. 统计与决策. 2015(05)
[4]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变化——基于经济周期视角分析[J]. 张伟进,方振瑞,黄敬翔. 经济学(季刊). 2015(02)
[5]进城务工人员福利水平的一个评价——基于Sen的可行能力理论[J]. 叶静怡,王琼. 经济学(季刊). 2014(04)
[6]城镇居民多维福利的追踪测度——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视角[J]. 王冰,钟晓华. 城市问题. 2014(05)
[7]幸福感的城乡差异分析——基于中国CGSS2008的调查数据[J]. 王天啸,李昀格,攸频. 理论与现代化. 2014(02)
[8]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J]. 佩德罗·孔塞桑,罗米娜·班德罗,卢艳华. 国外理论动态. 2013(07)
[9]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J]. 吴愈晓.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3)
[10]走向可持续发展:不同于GDP方法的进步量度[J]. 菲力浦·舍佩尔曼,郇庆治. 鄱阳湖学刊. 2013(01)
博士论文
[1]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D]. 邢占军.华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54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3354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