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我国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8 03:04
  当前,国家实施的城乡一体化重大战略与土地权利的取得、分配和使用等管理法律制度有密切关系。可以说,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土地管理法律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也是土地管理法律制度设计的目标。因此,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目标,在此过程中,促进土地权利市场化和公共利益价值,平衡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深化土地管理法律制度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笔者写作本文目的就是在分析土地所应承载的使用价值和法律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历史变迁、内涵、基础和体系特征的梳理和提炼,结合我国深化改革和开放新形势总体目标中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要求,对我国近年来新修订土地管理法律制度法律逻辑进行研究,判断我国土地管理法律制度今后发展演进路径,并对重要城乡一体化下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建议。本文以我国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为主线,简要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前各时期的土地制度和当前我国土地管理法律制度基本内涵和特点,发现我国土地公有制思想和实践在整个古代社会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古老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意识形态,并对近代以来的土地法律制度设计构成重大影响。同时,我国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确立之初,也受到前苏... 

【文章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对现有研究的述评
    1.3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论文的结构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3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演进与城乡二元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形成
    2.1 新中国成立之前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考察
        2.1.1 共产党统治区的土地思想和实践
        2.1.2 国民政府统治区的土地民生性和社会化思潮
        2.1.3 苏联时期的土地制度及对中国的影响
    2.2 新中国成立之后城乡二元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形成
        2.2.1 城乡二元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确立
        2.2.2 农村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确立
        2.2.3 城市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确立
    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二元土地法律管理制度的演进
        2.3.1 城乡二元土地法律管理制度的宪法依据
        2.3.2 农村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演变
        2.3.3 城市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演变
    2.4 城乡二元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2.4.1 以土地的身份属性为逻辑起点
        2.4.2 以所有制为基础的土地权能分离为核心内容
        2.4.3 以公权力主导土地资源配置为制度驱动和保障
第3章 我国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形成及特征
    3.1 从二元到一体: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时代变革
        3.1.1 城乡二元转向城乡一体的推动因素
        3.1.2 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内涵与意义
    3.2 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所有制基础
        3.2.1 土地公有制是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制度的基础
        3.2.2 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制度是对土地公有制实施路径的完善
    3.3 我国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实践特征:土地功能类型化
        3.3.1 城乡一体化管理:以功能为标准区分的土地类型
        3.3.2 民生性用地
        3.3.3 公益性用地
        3.3.4 经营性用地
第4章 我国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改革成果及不足
    4.1 土地物权体系的优化——《民法典》的颁布
        4.1.1 城乡一体化下的物权体系整合
        4.1.2 土地的“恒产——资产”
        4.1.3 土地利用的“平等化——社会化”
        4.1.4 《民法典》对土地管理制度的规定不足
    4.2 “三块地”的时代创新——《土地管理法》的修改
        4.2.1 土地征收制度的优化
        4.2.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市场化
        4.2.3 宅基地使用权市场化的宣示性
        4.2.4 “三块地”改革存在的不足
    4.3 “三权分置”的伟大改革——《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改
        4.3.1 承包经营权的自物权属性
        4.3.2 家庭成员共同享有
        4.3.3 经营权主体的开放性
        4.3.4 土地经营权的限制
        4.3.5 “三权分置”改革的不足
第5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5.1 城市经营性建设用地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5.1.1 建设用地租赁的物权化
        5.1.2 “房地不一致”的规则完善
    5.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5.2.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试点情况
        5.2.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管理法律制度现状
        5.2.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完善途径
        5.2.4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腾退的纠纷现状及解决建议
第6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公益性和民生性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6.1 公益性用地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6.1.1 公益性用地管理主体制度的优化
        6.1.2 划拨用地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6.1.3 公共地役权的创设
    6.2 民生性用地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6.2.1 第一阶段:经营权(使用权)的自由流转
        6.2.2 第二阶段:成员权的个体化
        6.2.3 第三阶段:民生性土地权利的单向国有化
        6.2.4 第四阶段:集体土地所有权能的双向释放及分化
    6.3 民生性用地集体成员权制度的完善
        6.3.1 集体成员权的概念及对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6.3.2 民生性用地集体成员权制度的现状与不足
        6.3.3 民生性用地集体成员权制度的完善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代我国征地制度的创新与发展[J]. 施春风.  行政管理改革. 2020(06)
[2]公共利益观的当代法治意蕴及其实现路径[J]. 高志宏.  政法论坛. 2020(02)
[3]从农村土地承包法到民法典物权编:“三权分置”法律表达的完善[J]. 于飞.  法学杂志. 2020(02)
[4]产权与管制——中国宅基地制度演进与改革[J]. 刘守英,熊雪锋.  中国经济问题. 2019(06)
[5]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与民法典物权编编纂——评《民法典物权编(草案二次审议稿)》[J]. 高圣平.  法商研究. 2019(06)
[6]宅基地立法政策与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J]. 韩松.  法学研究. 2019(06)
[7]民法规范的泛滥及治理——以《民法典物权编(草案)》为背景[J]. 王成.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19(05)
[8]民法典物权编的公私法治理问题思考[J]. 袁雪石.  中州学刊. 2019(07)
[9]《民法典物权编草案》(二审稿)的体例与条文评述[J]. 杜万华.  中州学刊. 2019(07)
[10]民法典编纂中的土地权利体系再构造——“三权分置”理论的逻辑展开[J]. 席志国.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博士论文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研究[D]. 高达.西南政法大学 2014
[2]当代中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及其制度建构[D]. 韩钢.陕西师范大学 2013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征地制度及运行研究[D]. 王瑞庆.华中师范大学 2012
[4]英国财产权体系之源与流[D]. 刘兵红.西南政法大学 2012
[5]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研究[D]. 赵光南.武汉大学 2011
[6]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D]. 陶银球.中南大学 2011
[7]中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研究[D]. 李晶.东北财经大学 2011
[8]宪政视野下的土地问题[D]. 杨天波.武汉大学 2011
[9]城乡建设用地流转法律制度研究[D]. 王淑华.复旦大学 2011
[10]土地流转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 窦希铭.中国政法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胶州湾湿地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 段鹿杰.山东科技大学 2010
[2]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及其背景下的土地政策[D]. 崔颖慧.山东大学 2010
[3]论民法上的土地与建筑物的关系[D]. 黄钊.中国政法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75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3575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2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