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募基金会公信力提升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2 13:02
基金会是非政府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于1981年成立,是我国第一家民间公益基金会,30多年来中国的基金会高速发展,己经初具规模,逐步发展成为民间公益事业的一支重要队伍。在国家飞速发展,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环境下,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在数量上大达到空前的飞跃。公募基金会在一系列的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弥补了政府与市场的不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十多年的发展,公募基金会成为了国内基金行业的重要力量,掌握了整个行业50%以上的公益资源。此外,公募基金会将资金进行再分配,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同时,公募基金会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激发了公民的慈善意愿,越来越多的公众愿意加入慈善活动,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公募基金会的存在,广泛吸引了社会大众对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也开发了希望工程、爱心包裹等耳熟能详的公益项目。2008年汶川地震为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志愿精神的高涨带来了更多社会资源的投入。然而,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实践中不断的暴露出各种问题,如项目运作效率低,信息不透明、腐...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公募基金会公信力提升的基本理论
2.1 公募基金会公信力的相关概述
2.1.1 基金会的概念
2.1.2 公募基金会的概念
2.1.3 公信力的概念
2.1.4 公募基金会公信力的衡量标准
2.2 理论基础
2.2.1 科尔曼信任理论
2.2.2 组织外形化理论
2.2.3 志愿失灵理论
2.3 提升公信力的价值
2.3.1 公信力是公募基金会的职责要求
2.3.2 公信力是公募基金会的生命线
2.3.3 公信力是公募基金会自我监督的前提
第3章 我国公募基金会的发展现状
3.1 我国公募基金会的历史进程
3.1.1 蛰伏期(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
3.1.2 恢复期(20世纪80年代)
3.1.3 改革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
3.1.4 转型发展期(21世纪初—至今)
3.2 我国公募基金会的发展现状
3.2.1 公募基金会数量稳步增长
3.2.2 公募基金会分布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3.2.3 资产仍为公益行业主力
3.3 公募基金会面临的挑战
3.4 公募基金会转型的尝试
3.4.1 去行政化
3.4.2 公开募捐平台
3.4.3 资助其他社会组织
第4章 我国公募基金会公信力缺损的表现及原因
4.1 公募基金会公信力缺损的表现
4.1.1 独立性较差
4.1.2 社会监督缺失,第三方评估机构空缺
4.1.3 资源不足,运作效率低
4.1.4 内部混乱,腐败丛生
4.1.5 法律体系不完善
4.2 公募基金会公信力缺损的原因
4.2.1 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
4.2.2 外部监督体系不健全
4.2.3 公募基金会自身能力不足
4.2.4 公募基金会内部治理不完善
第5章 提升我国公募基金会公信力对策
5.1 提升适应性发展环境
5.1.1 加大培育公民慈善意识的力度
5.1.2 加快相关的立法建设
5.1.3 完善政府相关政策
5.2 构建外部监督机制
5.2.1 加强政府监管体系
5.2.2 强化社会监督体系
5.2.3 构建外部评估机制
5.2.4 建立问责机制
5.3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5.3.1 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5.3.2 提高筹资能力
5.3.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5.4 健全公募基金会内部治理
5.4.1 规范公募基金会的财务管理制度
5.4.2 规范内部管理机制
5.4.3 健全激励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浅析[J]. 崔树银,朱玉知. 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 2009(04)
[2]中国NPO公信力的缺失与构建[J]. 李雪.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8(02)
[3]论我国政府与慈善组织的互动关系[J]. 兰花. 理论与现代化. 2007(06)
[4]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J]. 陈晓春,贺菊花,卜小燕.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5]改革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分析和建议[J]. 王名. 中国行政管理. 2007(04)
[6]非政府组织失灵的机理探究及其矫治[J]. 顾顺晓. 理论与改革. 2007(01)
[7]慈善业何时跳出窘境[J]. 王金涛,张泽伟,季明. 瞭望新闻周刊. 2006(44)
[8]中国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特质与价值分析[J]. 邓国胜. 中国软科学. 2006(09)
[9]中美慈善组织政府管理比较研究[J]. 姚建平. 理论与现代化. 2006(02)
[10]浅议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J]. 段勉. 特区经济. 2006(02)
本文编号:3621770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公募基金会公信力提升的基本理论
2.1 公募基金会公信力的相关概述
2.1.1 基金会的概念
2.1.2 公募基金会的概念
2.1.3 公信力的概念
2.1.4 公募基金会公信力的衡量标准
2.2 理论基础
2.2.1 科尔曼信任理论
2.2.2 组织外形化理论
2.2.3 志愿失灵理论
2.3 提升公信力的价值
2.3.1 公信力是公募基金会的职责要求
2.3.2 公信力是公募基金会的生命线
2.3.3 公信力是公募基金会自我监督的前提
第3章 我国公募基金会的发展现状
3.1 我国公募基金会的历史进程
3.1.1 蛰伏期(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
3.1.2 恢复期(20世纪80年代)
3.1.3 改革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
3.1.4 转型发展期(21世纪初—至今)
3.2 我国公募基金会的发展现状
3.2.1 公募基金会数量稳步增长
3.2.2 公募基金会分布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3.2.3 资产仍为公益行业主力
3.3 公募基金会面临的挑战
3.4 公募基金会转型的尝试
3.4.1 去行政化
3.4.2 公开募捐平台
3.4.3 资助其他社会组织
第4章 我国公募基金会公信力缺损的表现及原因
4.1 公募基金会公信力缺损的表现
4.1.1 独立性较差
4.1.2 社会监督缺失,第三方评估机构空缺
4.1.3 资源不足,运作效率低
4.1.4 内部混乱,腐败丛生
4.1.5 法律体系不完善
4.2 公募基金会公信力缺损的原因
4.2.1 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
4.2.2 外部监督体系不健全
4.2.3 公募基金会自身能力不足
4.2.4 公募基金会内部治理不完善
第5章 提升我国公募基金会公信力对策
5.1 提升适应性发展环境
5.1.1 加大培育公民慈善意识的力度
5.1.2 加快相关的立法建设
5.1.3 完善政府相关政策
5.2 构建外部监督机制
5.2.1 加强政府监管体系
5.2.2 强化社会监督体系
5.2.3 构建外部评估机制
5.2.4 建立问责机制
5.3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5.3.1 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5.3.2 提高筹资能力
5.3.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5.4 健全公募基金会内部治理
5.4.1 规范公募基金会的财务管理制度
5.4.2 规范内部管理机制
5.4.3 健全激励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浅析[J]. 崔树银,朱玉知. 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 2009(04)
[2]中国NPO公信力的缺失与构建[J]. 李雪.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8(02)
[3]论我国政府与慈善组织的互动关系[J]. 兰花. 理论与现代化. 2007(06)
[4]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J]. 陈晓春,贺菊花,卜小燕.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5]改革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分析和建议[J]. 王名. 中国行政管理. 2007(04)
[6]非政府组织失灵的机理探究及其矫治[J]. 顾顺晓. 理论与改革. 2007(01)
[7]慈善业何时跳出窘境[J]. 王金涛,张泽伟,季明. 瞭望新闻周刊. 2006(44)
[8]中国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特质与价值分析[J]. 邓国胜. 中国软科学. 2006(09)
[9]中美慈善组织政府管理比较研究[J]. 姚建平. 理论与现代化. 2006(02)
[10]浅议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J]. 段勉. 特区经济. 2006(02)
本文编号:3621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3621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