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增能:后脱贫时代农村女性多维贫困干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3-05-11 02:42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最新数据显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 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随着现阶段脱贫攻坚任务目标的逐步接近,中国步入后脱贫时代。然而,2020年绝对贫困消除后农村女性贫困问题并没有终结,其文化知识的匮乏、权利的缺失、主体意识的欠缺、能力的不足等非收入形态的多维贫困依然存在。农村女性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力量,其面临的非收入多维贫困问题不仅直接关乎其个人和家庭发展,也是返贫的潜在诱因,而且严重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于赋权增能视角,结合农村女性后脱贫时代贫困表现的新特征、新变化,赋权取向下消除、改变外部障碍,消解农村女性缺权状态。同时,增能取向下,激发和加强农村女性内在潜能和能力建设,使之稳定脱贫不返贫。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赋权增能的理论缘起及其理论假设
二、我国农村女性多维贫困的外在表征阐释
(一)教育贫困:文化知识匮乏、职业技能缺失
(二)精神贫困:思想观念落后、主体意识欠缺
(三)权利贫困:社会地位较低、政治参与不足
(四)能力贫困:信息获取贫乏、抗风险能力不够
三、赋权增能取向下农村女性多维贫困的致贫机理分析
(一)农村教育环境中的障碍因素导致农村女性教育缺权
1.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农村女性缺少教育资源。
2.农村教育资源有限,女性接受教育机会少于男性。
(二)社会政策的性别盲视造成农村女性权利缺失
1.性别盲视政策下农村女性政治参与机会不足。
2.社会保障政策缺乏性别敏感,导致农村女性保障权利不足。
(三)社会资本缺失造成农村女性能力贫困
1.农村女性社会地位低、社会资源占有量少限制了农村女性增加收入的能力。
2.社会关系缺乏、支持网络薄弱,限制资源运用和抗击风险能力的提升。
(四)主体自觉缺失,思想观念落后造成精神贫困
1.缺乏主体意识,消磨脱贫志气。
2.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精神贫瘠。
四、赋权增能取向下农村女性多维贫困干预路径选择
(一)赋权取向下:农村女性缺权的干预路径
1.重视农村女童教育,通过补偿式、发展式教育,赋予农村女性平等的受教育权。
2.社会性别意识下,扩大社会资源的占有量、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农村女性社会地位,赋予农村女性丰富的权力资源。
(二)增能取向下:农村女性内在潜能的激发路径
1.基于增能理论假设,改变农村女性错误认知,消除精神贫困。
2.增能取向下,农村女性抗逆潜能和脱贫信心的激发和培养。
3.增能取向下,开展农村女性职业技术培训,提升其持续增收能力。
本文编号:3813996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赋权增能的理论缘起及其理论假设
二、我国农村女性多维贫困的外在表征阐释
(一)教育贫困:文化知识匮乏、职业技能缺失
(二)精神贫困:思想观念落后、主体意识欠缺
(三)权利贫困:社会地位较低、政治参与不足
(四)能力贫困:信息获取贫乏、抗风险能力不够
三、赋权增能取向下农村女性多维贫困的致贫机理分析
(一)农村教育环境中的障碍因素导致农村女性教育缺权
1.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农村女性缺少教育资源。
2.农村教育资源有限,女性接受教育机会少于男性。
(二)社会政策的性别盲视造成农村女性权利缺失
1.性别盲视政策下农村女性政治参与机会不足。
2.社会保障政策缺乏性别敏感,导致农村女性保障权利不足。
(三)社会资本缺失造成农村女性能力贫困
1.农村女性社会地位低、社会资源占有量少限制了农村女性增加收入的能力。
2.社会关系缺乏、支持网络薄弱,限制资源运用和抗击风险能力的提升。
(四)主体自觉缺失,思想观念落后造成精神贫困
1.缺乏主体意识,消磨脱贫志气。
2.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精神贫瘠。
四、赋权增能取向下农村女性多维贫困干预路径选择
(一)赋权取向下:农村女性缺权的干预路径
1.重视农村女童教育,通过补偿式、发展式教育,赋予农村女性平等的受教育权。
2.社会性别意识下,扩大社会资源的占有量、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农村女性社会地位,赋予农村女性丰富的权力资源。
(二)增能取向下:农村女性内在潜能的激发路径
1.基于增能理论假设,改变农村女性错误认知,消除精神贫困。
2.增能取向下,农村女性抗逆潜能和脱贫信心的激发和培养。
3.增能取向下,开展农村女性职业技术培训,提升其持续增收能力。
本文编号:3813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3813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