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新时期中国农村扶贫攻坚:现状、成因及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10:07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农村扶贫攻坚:现状、成因及路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时期 中国农村 扶贫攻坚 问题研究 对策探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完成了6亿多人口的脱贫目标,但至今仍存在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国脱贫攻坚形势严峻的基本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基于过去的扶贫攻坚经验,我给的贫困居民的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由此造成了减贫难度大、扶贫成本高的基本特征,中国的脱贫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本文通过回顾并评析"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发展现状,深刻探讨了中国贫困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现有农村脱贫政策的不足之处,总结了我国农村致贫的原因,结合现阶段的精准扶贫战略,提出更为合理完善的脱贫攻坚措施: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
【作者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新时期 中国农村 扶贫攻坚 问题研究 对策探讨
【分类号】:F323.8
【正文快照】: 贫困是指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困窘,人们生活难以达到标准的一种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综合现象.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是人们权利的一种缺失,而正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的权利失败才导致贫困的产生.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1983——2005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情况[J];世界农业;2007年06期

2 潘强恩,郑炎潮;世纪之交中国农村的新抉择[J];南方经济;1994年02期

3 朱文根;发展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村革命性的改革[J];乡镇经济研究;1999年06期

4 庄荣盛;试论中国农村劳动力第二次转移[J];社会科学;2000年07期

5 杜彩霞;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J];理论前沿;2001年22期

6 ;曾潮标荣获“第三届中国农村十大致富带头人”称号[J];现代农业装备;2006年02期

7 瑞生;;“孝顺”承受不起的中国农村养老[J];学习月刊;2006年07期

8 刘儒;张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村落后的根本原因浅析[J];北方经济;2007年01期

9 陈港;;如何实现中国农村的全面城镇化和现代化——对科学发展观精髓的解读[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12期

10 ;未来的中国农村将是什么样子?[J];中关村;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新立;;未来五年中国农村走向[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大会交流论文集[C];2006年

2 支大林;;居民收入差距、农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农村数据的实证研究[A];“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外理论与政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魏建;;两种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中国农村的发展[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4 王增文;邓大松;;完善中国农村低保支出与促进低保效率的经济学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张国琛;;浅谈入世后对农业的影响和对策[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2002—2004)[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郑风田;未来中国农村会是什么样子?[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2 健雄;“两村工程”推动中国农村信息化[N];人民政协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崔立勇;中国农民:对贫富差距有理性 对国家发展有信心[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4 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现代化与传统农民[N];南方周末;2003年

5 记者 王纯亮 李学友;谈中国农村开发扶贫“海雀模式”[N];毕节日报;2014年

6 吕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民生存伦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薛涌;农民进城 地主下乡[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李慧;科技发展 农业的未来[N];光明日报;2011年

9 刘凌林;微软助力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N];中国企业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张娜;用纯净的眼光看中国农村[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文秋良;新时期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2 方银水;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规范化政府提供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67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567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d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