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农村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6-08-02 16:00

  本文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的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来看,农村社会保障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部分。政府责任长期缺位是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学界到决策层都存在“政府能力缺乏论”和“土地保障替代论”两个理论误区,加之我国社会保障立法滞后,政策变动频繁,以致政府责任界定模糊,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其他责任主体之间的分工不

湖北社会科学 2 0 0 9年第 1期

农村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的反思 汪敏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北京 107 ) 082

摘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在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来看,农村社会保障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部分。政府责任长期缺位是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界到从 决策层都存在“府能力缺乏论”土地保障替代论”政和“两个理论误区,加之我国社会保障立法滞后,策变动政

频繁,以致政府责任界定模糊,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其他责任主体之间的分工不明确,府责任的归位遭遇政 制度困境。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府责任;实反思;政现理论反思;制度反思中图分类号:3 38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0 3 87 ( 09 0— 04 0 F2 . 9 A 10— 4 7 2 0 ) 10 4— 7

农村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的现实反思

制的建立,了“解体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 以 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社会保障丧失了经济基础,于是,以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为主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成为农民们生活保障的主要途径。 18 9 6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标志性年份,

( )一集体保障阶段:政府责任隐性化。 农业合作化时期到 17年以前,占有绝对支配地位的 98

农村集体经济取消了家庭的剩余支配权,与几千年自自给足 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家庭保障功能迅速弱化,民的基农本生活保障转向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依托、国家予以适当扶助的保障轨道。f这个阶段政府责任呈现隐性化的特征。① t

这一年,随着《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条例》《、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等文件的颁布,以社会保险制度 改革和劳动保险制度改革为起点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正式开始,当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被冠以“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机制”的名称,国有企业改革中获取了最大的推动力。从 同样在这一年,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传统的集体经济被削弱甚至瓦解,五保户”“的供养由集体转向农户,五保户”“需要挨家挨户去索取粮油等实物,这种供养方式在很多“五保户”看来

这个时期,五保户”对“实

行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 的方式,中供养即将“集五保”对象集中在社队提供经费的敬老院里;分散供养即通过集体补贴的形式,由专门的农户负

责“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政府在这个阶段虽然没有承担直 政权组织集中实现的,因此可以认为政府实际上承担了组织 责任。

以农村“五保”制度为接责任,但无论是集体供养还是分散供养,都是由政府通过任制的实施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再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例。随着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合作

于是,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五保户”因为尊严医疗在农村地区开始兴起。最初是在乡政府领导下,由农业无异于乞讨,

杀的现象。为了落实“五保”政策,中国逐步改革“五生产合作社、民个人和医生共同集资建立保健站,农每个农受损而自救助办法。根据各地探索出的由村提留、乡统筹和亲属供民基于自愿原则,每年缴纳 2角钱的“保健费”免费享受预保”,防保健服务,患者治疗免收挂号和出诊费。之后,合作医疗制度几经兴衰,问,其政府依然只承担最初的组织责任,而没有 承担财政支持及其他责任。

养的实践,从 18年起在全国逐步推行乡镇统筹解决经费 95的方法。到 19年, 94全国 3万多个乡镇实行了经费统筹, 占乡镇总数的 6%, 5成为较普遍的一种供养方式。 这个时期,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合作医疗逐渐失去了集体

( )二家庭和土地保障阶段:责任缺位。政府

17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经济的支撑,民医疗保健费用由集体支出为主转变为个人 98农

作者简介:汪敏(97 )女。 17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博士后,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4 4

农村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的反思


  本文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的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1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81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f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