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视野下的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00:14
本文关键词:社会变迁视野下的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工业化及城镇化步伐加快,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主要表现在: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变迁、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动、农村传统文化及思想观念也在社会转型中发生了变迁以及其它各种细微的变迁等等。这些变迁给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着重探讨社会变迁过程中农村养老模式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以及笔者对这十几年来农村生活变化的切身感受,笔者发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农村“养儿防老”已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加上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尚不健全、土地养老保障功能也在逐渐弱化、农村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等等,这些都表明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着困境。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农村养老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农村社会各方面的变迁对农村当前养老模式产生的具体影响,总结出当前中国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着困境并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积极大力构建统一性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社区、社会组织、家庭及个人的合力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当前的养老问题,以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最终实现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广大农民。而这正是十八大精神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社会变迁 农村养老模式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3.6;C913.7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7
- 目录7-9
- 绪论9-19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9-11
- 二、概念界定11
- 三、研究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11-13
- 四、农村社会变迁与养老模式的研究综述13-19
- 第一章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历史回顾19-29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前:以家庭养老方式为主体19-22
- 一、传统的小农经济形态决定了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19-20
- 二、传统社会的扶持是家庭养老得以存续的保证20-21
- 三、传统农村社会的家庭养老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21-22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80年代后期:家庭支持与集体保障相结合22-25
- 一、建国初期(1949-1956):以土地保障为主、政府救助为辅的农村养老模式22-23
- 二、集体经济时期:家庭供养与五保户供养制度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模式23-25
-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保障下的家庭养老模式25-29
- 第二章 农村社会变迁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29-45
- 第一节 农村土地制度、生产方式的变迁与农村养老模式29-35
- 一、农村土地制度与生产方式变迁的历程及表现29-30
- 二、农村土地制度与生产方式的变迁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30-35
- 第二节 农村家庭结构变迁与农村养老模式35-40
- 一、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历程35-37
- 二、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37-40
- 第三节 农村传统文化变迁与农村养老模式40-45
- 一、传统习惯与经验逐渐被知识与技术取代:农村老年人赡养受到冲击40-41
- 二、农村祖先崇拜信仰文化的衰弱对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41
- 三、“孝道”的衰弱:家庭养老模式趋向理性化与功利化41-43
- 四、农村社会变迁过程中老年人自身观念的变化:从“养儿防老”到自我保障43-45
- 第三章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及原因45-57
- 第一节 当前中国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45-48
- 一、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45-47
- 二、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功能退化47
-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薄弱47-48
- 第二节 农村养老模式面临困境的原因48-57
- 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仍较低是根本原因48-50
- 二、农村劳动力外流是直接原因50-55
- 三、农村社会保障体制薄弱是主要原因55-57
- 第四章 积极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对策57-65
- 第一节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57-61
- 一、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根本58
-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58-60
- 三、充分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土地资源60-61
- 四、积极宣传和树立农村新型养老文化61
- 第二节 增强农村社区在养老中的支持力61-63
- 一、发挥农村社区支持的优势61-62
- 二、发挥农村社区支持作用的途径62-63
- 第三节 继续发挥农村家庭及老年人自身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63-65
- 一、继续发挥农村家庭养老不可替代的优越性63-64
- 二、积极发挥农村老年人自身在应对养老困境中的作用64-65
- 结论65-67
- 参考文献67-71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71-73
- 致谢73-75
- 个人简历75-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孝通;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2 刘爱玉,杨善华;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老年人家庭支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陈文娟;;村民家庭养老认知及对策研究——基于江苏省射阳县黄沙村的调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4 张军;;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挑战与出路[J];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04期
5 李爱;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研究[J];东岳论丛;2004年05期
6 民政部办公厅调研组 ,时正新;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民政;2004年10期
7 刘鑫;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缺失的政治学分析[J];民主与科学;2004年06期
8 许涓;;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12年03期
9 张仕平;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研究[J];人口学刊;1999年05期
10 钟永圣;李增森;;中国传统家庭养老的演进:文化伦理观念的转变结果[J];人口学刊;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10032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03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