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地区“新失业群体”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02:04
本文关键词:甘肃临夏地区“新失业群体”研究
【摘要】: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新失业群体”正逐渐构成中国未来失业人口的主体,从而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着眼点是民生,民生的根本在于就业。而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许多青年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和现实就业压力的困境。特别是近年来,由农民工、大学毕业生构成的“失业大军”,使就业问题异常突出。甘肃临夏地区独特的民族区域特征和经济文化氛围使该地区的“新失业群体”呈现出独特之处。临夏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迷茫和就业艰难的无奈,他们已经成为“新失业群体”的主流。临夏地区大学生就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些大学生也成为了“新失业群体”。 论文的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甘肃临夏地区“新失业群体”研究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系统的介绍了“新失业群体”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甘肃临夏地区“新失业群体”研究的对象进行界定,然后介绍了甘肃临夏地区“新失业群体”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和创新之处并总结了研究的不足之处。 论文的第二部分,甘肃临夏地区“新失业群体”的现状与问题。通过大量的资料和图表,对甘肃临夏地区“新失业群体”的就业期望值、受教育程度、工作时间、参保率、教育培训、基本公共服务、市民化等现状进行描述,发现并从中总结甘肃临夏地区“新失业群体”存在的问题。 论文的第三部分,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自身因素等方面探索甘肃临夏地区“新失业群体”问题形成的原因。 论文的第四部分,对策建议。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失业群体”就业工作,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学校和个人协助等改善甘肃临夏地区“新失业群体”就业困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临夏地区 新失业群体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5
- 一、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意义9-10
- (一) 选题的目的9
- (二) 研究意义9-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1-13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13-14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14-15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15
- 第二章 临夏地区“新失业群体”的现状与问题15-29
- 一、临夏地区80、90后大学生的现状与问题16-18
- (一) 就业期望值高16
- (二) 男性大学生升学率及就业人数明显高于女性16-18
- (三) 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相符的现象较为普遍18
- (四) 择业空间狭小流动性差18
- 二、临夏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与问题18-29
- (一)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18-19
- (二) 新生代农民工比重大,男性居多19
- (三) 新生代农民工独生子女率低19-20
- (四)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长20
- (五)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风险高,短工化趋势明显20-21
- (六) 新生代农民工希望留在城市发展21
- (七) 新生代农民工行业分布集中21-22
- (八) 新生代农民工务工地域倾向明显22-23
- (九) 新生代农民工参保率低23
- (十) 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愿望强烈23-24
- (十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特点24
- (十二) 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高,维权知识欠缺24-25
- (十三)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25-26
- (十四)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问题26-27
- (十五)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27-29
- 第三章 临夏地区“新失业群体”问题形成的原因29-33
- 一、经济因素29-30
- (一) 双重二元结构中的夹缝一代29
- (二) 周期性失业29-30
- (三) 生产条件的制约30
- 二、社会因素30-31
- (一) 社会、产业结构转型所滋生的恶劣就业环境30-31
- (二) 劳动保障制度“真空”31
- 三、自身因索31-33
- (一) 临夏地区劳动力水平整体偏低31-32
- (二) 技术积累不足32
- (三) 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限制32-33
- 四、心理因素33
- (一) 准失业状态心理负担重33
- (二) 就业认知的偏差33
- 第四章 改善“新失业群体”就业困境的对策建议33-44
- 一、改善临夏地区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34-37
- (一) 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增强综合素质34-35
- (二) 企业要转变观念提供更多就业机会35
- (三) 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35-36
- (四) 高校要做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工作36-37
- 二、改善临夏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境的对策37-44
- (一) 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良好的就业观和吃苦耐劳的精神37
- (二) 加强教育培训工作37-39
- (三) 健全就业信息发布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39
- (四)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民族特色产业39-40
- (五) 建立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40-41
- (六) 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41-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6
- 附录46-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克政;马玉堂;;论农村“新失业群体”——以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为例[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孙立平;关注“新失业群体”[J];发展;2004年01期
3 邵国明;欧盟各国治理青年失业问题的启示[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刘玉娟;;对城镇新失业群体问题的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调研组;;关于我省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调研[J];发展;2012年03期
6 马鑫焱;马玉堂;;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新失业群体”研究——基于甘肃省民族地区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7 马文菊;金东海;;民族地区农民教育培训现状调查——基于甘肃省临夏州的调查[J];中国农业教育;2009年03期
8 王小燕;张亚军;;当前甘肃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年04期
9 张红;张连德;;单位制下青年新失业群体特征[J];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07期
10 张红;李航;;“新失业群体”的社会地位及其社会流动——以“内卷化”为分析视角[J];青年探索;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1003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03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