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小组工作介入灾后儿童心理援助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17:18

  本文关键词:小组工作介入灾后儿童心理援助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地震 灾后儿童 心理援助 社会工作


【摘要】: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岷县漳县发生6.6级大地震,岷县梅川镇在此次地震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此次地震也是西北地区第一次破坏性较大的地震,在造成物质毁坏的同时,也给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心理援助成为灾后救援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地震之后,政府部门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很多民间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相继奔赴灾区展开救援工作。灾情稳定之后,儿童的心理援助问题成为灾后工作的重中之重,由各民间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申请的的壹基金项目“壹乐园—儿童服务站”随即在岷县梅川镇的各个受灾点建立。研究者作为一名服务站工作人员对灾后岷县儿童的心理状况作了深入了解,对灾区儿童接受心理援助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对现有心理援助功效与的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援助灾区儿童的心理健康。文章在之前学者对地震灾害心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灾后的心理援助模式和成效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以社会工作的角度探究灾后儿童的真正需求、灾区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关注已经在震后为岷县灾后儿童服务半年多的各个组织机构及其具体的服务方法,关注壹乐园儿童服务站的功能。发现社会工作在灾后儿童心理援助过程中的需求很大,,对灾后儿童身心问题的改善有很好的作用。社会工作治疗方法受到灾后儿童的广泛接受和认可。笔者在地震发生后及时深入岷县灾区一线,选取岷县地震灾区进行社会工作的专业小组活动,探究社会工作方法对灾后儿童心理援助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工作方法对于灾后儿童心理援助有着良好的作用,比起其他心理疗法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和信任,更容易调解儿童遇到的问题。笔者通过对灾后儿童心理状况及恢复程度、治疗方式的研究,了解了目前灾区儿童的心理恢复情况,总结和发现最适合及最有效的灾后心理援助方法并提出建议,有益于灾后工作的持续开展;对于将来中国灾后心理援助模式的建立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由于社会工作在西北地区仍处于发展初期,本研究对社会工作方法的推广也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地震 灾后儿童 心理援助 社会工作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6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绪论11-18
  • 一、 研究的背景和缘起11
  • 二、 文献综述11-18
  • (一) 国内外灾后心理援助经验与启示11-14
  • (二) 有关地震灾害的心理研究14-15
  • (三) 有关灾后儿童的研究15-16
  • (四) 灾区儿童心理援助的社会工作服务16-18
  • 第二章 研究设计18-23
  • 一、 概念界定18-19
  • (一) 心理援助18
  • (二) 儿童社会工作18
  • (三) 小组工作18-19
  • 二、 研究问题19
  • 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9-20
  • (一) 研究目的19
  • (二) 研究意义19-20
  • 四、 理论工具20-21
  • (一) 小组动力理论20-21
  • (二) 社会学习理论21
  • (三) 交流分析理论21
  • 五、 具体研究方法21-22
  • (一) 访谈法21
  • (二) 小组工作法21-22
  • 六、 研究的重点、难点22-23
  • (一) 研究的重点22
  • (二) 研究的难点22-23
  • 第三章 灾后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相应的解决方案23-27
  • 一、 灾后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23-24
  • (一) 恐惧和忧虑23
  • (二) 以各种形式不断地重现灾难发生时的经验23-24
  • (三) 失去亲人的孤儿容易产生罪恶感24
  • (四) 过度敏感24
  • 二、 社会工作对灾区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途径24-27
  • (一) 个案工作方法24-25
  • (二) 小组工作方法25-27
  • 第四章 小组工作在灾后儿童心理援助过程中的应用27-34
  • 一、 小组工作活动背景27-28
  • (一) 生活条件艰苦27
  • (二) 教育师资匮乏27
  • (三) 家庭教育观念薄弱27-28
  • 二、 小组工作在灾后儿童心理援助过程中的发展阶段28-29
  • (一) 小组成立前期28
  • (二) 小组初期28
  • (三) 小组工作期28-29
  • (四) 小组终结期29
  • 三、 灾后儿童心理援助小组的计划书制定29-34
  • (一) 小组名称:灾后儿童心理援助治疗小组29
  • (二) 小组目的和目标29
  • (三) 基本原则29-30
  • (四) 主要理论(导论部分)30
  • (五) 小组特征30-31
  • (六) 组员招募31
  • (七) 工作安排31
  • (八) 预计困难及解决方法31-32
  • (九) 评估方法32-33
  • (十) 经费预算33-34
  • 第五章 小组工作的具体活动过程34-43
  • 一、 破冰:说出你的心里话34-37
  • 二、 放松自我:流行歌曲大比拼37-38
  • 三、 团结就是力量38-40
  • 四、 信任彼此,帮助彼此40-43
  • 第六章 小组活动应用效果评估与小结43-46
  • 一、 组员对整个小组活动满意程度的问卷分析43-44
  • (一) 对小组的满意度43
  • (二) 组员对社工的满意度43
  • (三) 组员对活动效果的满意度43
  • (四) 组员对活动安排的评价43-44
  • 二、 本次小组工作取得积极效果的原因44-45
  • (一) 小组成员的主动发展意愿是小组活动成功的基石44
  • (二) 小组工作对于灾后儿童心理援助具有独特的优势44
  • (三) 小组工作活动设计的针对性是小组工作取得效果的保障44-45
  • 三、 本次小组工作需要改善的地方45-46
  • (一) 小组活动内容的设计45
  • (二) 小组个别组员辅导的欠缺45-46
  • 总结46-47
  • 参考文献47-49
  • 后记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日昌;灾难的心理应对与心理援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周宁;刘将;;震灾后心理健康的重建与维护[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郑富兴;周婷;赖长春;;地震灾后儿童成长的现状与问题[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9年05期

4 林崇德;伍新春;侯志瑾;付芳;臧伟伟;;灾后中小学生的长期心理援助模式——基于TAT和SAP的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任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美国的经验及其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谢伟;;心理救助的国际经验[J];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18期

7 张义烈;;灾害救助需创新社会动员机制[J];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22期

8 任燕;;从汶川地震透视我国政府突发自然灾害危机应急机制[J];现代商业;2008年26期

9 任娜;;教师如何对灾后的儿童进行心理援助[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11期

10 陈雪峰;王日出;刘正奎;;灾后心理援助的组织与实施[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本文编号:1007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07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0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