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服刑人员童年创伤经历与成人依恋、自尊的关系及其团体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13:25

  本文关键词:服刑人员童年创伤经历与成人依恋、自尊的关系及其团体干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服刑人员 童年创伤 成人依恋 自尊 团体干预


【摘要】:心理创伤是心理治疗中是个难点也是心理学界一个热点。众多研究表明,服刑人员是童年创伤的高发人群,为了编制一个适合我国文化、狱情以及服刑人员实际状况的创伤经历测量工具,分析创伤经历与成人依恋及自尊的关系,同时探索干预创伤的有效方法,设计了三个研究:研究一在文献综述和访谈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量表中比较成熟的题目,编制了服刑人员童年创伤经历量表;研究二用自编的《服刑人员童年创伤经历量表》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尊量表》对福建省三所监狱的服刑人员进行测评,,从人口学变量分析服刑人员童年创伤的特点,并探讨童年创伤与成人依恋、自尊的关系。研究三挑选出10名创伤经历比较多的服刑人员进行团体干预,并检验了干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如下: (1)《服刑人员童年创伤量表》共28道题目,由不幸感,躯体虐待,情感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不良家庭环境六个因子组成。 (2)服刑人员独生子女在躯体虐待维度上高于非独生子女;来自农村的服刑人员在情感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不良家庭环境及总分上显著高于来自城市者;家庭经济差的服刑人员比家庭经济一般的经历更多的童年创伤,在情感忽视、情感虐待、不幸感及不良家庭环境四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除了不幸感,暴力犯在其他维度和总分上都高于其他类型罪犯。 (3)服刑人员童年创伤与成人依恋及依恋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自尊相关不明显。情感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能很好地预测依恋回避,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能够很好地预测依恋焦虑,而只有躯体虐待对自尊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4)团体干预童年创伤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能够减少其负面影响,干预后成人依恋质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服刑人员 童年创伤 成人依恋 自尊 团体干预
【学位授予单位】:漳州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9;C913.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2
  • 第1章 文献综述12-26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12-16
  • 1.1.1 服刑人员12
  • 1.1.2 童年创伤经历12-14
  • 1.1.2.1 创伤12-13
  • 1.1.2.2 童年创伤经历13-14
  • 1.1.3 成人依恋14-15
  • 1.1.3.1 依恋14-15
  • 1.1.3.2 成人依恋15
  • 1.1.4 自尊15-16
  • 1.2 童年创伤经历评定的研究现状16-19
  • 1.2.1 国内外学者关于童年创伤经历评定的研究16-18
  • 1.2.2 关于国内外童年创伤经历评定的小结和评述18-19
  • 1.3 童年创伤经历与成人依恋、自尊的关系研究现状19-21
  • 1.3.1 国内外关于童年创伤经历与成人依恋、自尊的关系研究19-20
  • 1.3.2 关于国内外童年创伤经历与成人依恋、自尊的关系研究的小结和评述20-21
  • 1.4 团体治疗对创伤干预的研究现状21-22
  • 1.4.1 国内外关于团体治疗对创伤干预的研究现状21-22
  • 1.4.2 团体咨询在创伤治疗中的运用以及优势22
  • 1.5 问题提出22-26
  • 1.5.1 服刑人员童年创伤经历量表编制问题的提出22-23
  • 1.5.2 童年创伤经历与成人依恋、自尊的关系研究问题的提出23-24
  • 1.5.3 服刑人员童年创伤团体干预研究问题的提出24-26
  • 第2章 研究构想26-30
  • 2.1 研究目的26
  • 2.2 研究意义26-27
  • 2.2.1 理论意义26-27
  • 2.2.2 实践意义27
  • 2.3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假设27-28
  • 2.3.1 研究的总体思路27-28
  • 2.3.2 研究假设28
  • 2.4 研究方法28-30
  • 2.4.1 文献资料法28
  • 2.4.2 访谈法28
  • 2.4.3 问卷调查法28-29
  • 2.4.4 统计法29
  • 2.4.5 团体辅导法29-30
  • 第3章 服刑人员童年创伤经历量表的编制30-44
  • 3.1 研究目的30
  • 3.2 研究方法30-33
  • 3.2.1 被试30
  • 3.2.2 材料30-31
  • 3.2.3 程序31-33
  • 3.2.3.1 文献阅读与整理31
  • 3.2.3.2 访谈31
  • 3.2.3.3 初测量表的编制31-32
  • 3.2.3.4 初测问卷预试32
  • 3.2.3.5 预测问卷结果分析32-33
  • 3.2.3.6 编制正式问卷33
  • 3.2.3.7 信效度检验33
  • 3.2.4 资料的统计处理33
  •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33-42
  • 3.3.1 服刑人员童年创伤经历初测问卷的编制33-34
  • 3.3.1.1 访谈结果与分析33-34
  • 3.3.1.2 初测问卷的形成34
  • 3.3.2 预测问卷结果分析34-39
  • 3.3.2.1 项目分析34-36
  • 3.3.2.2 探索性因素分析36-39
  • 3.3.3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39-42
  • 3.3.3.1 信度检验结果39-40
  • 3.3.3.2 效度检验结果40-42
  • 3.4 讨论42-44
  • 3.4.1 关于量表的编制过程42
  • 3.4.2 量表的内容与结构42-43
  • 3.4.3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43-44
  • 第4章 服刑人员童年创伤经历与成人依恋、自尊的关系研究44-52
  • 4.1 研究目的44
  • 4.2 研究方法44-45
  • 4.2.1 研究对象44
  • 4.2.2 研究工具44-45
  • 4.2.3 研究程序45
  • 4.2.4 统计处理45
  • 4.3 结果与分析45-49
  • 4.3.1 服刑人员童年创伤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45-47
  • 4.3.2 童年创伤经历与成人依恋、自尊的相关分析47-48
  • 4.3.3 童年创伤经历各因子对成人依恋维度及自尊的回归分析48-49
  • 4.4 讨论49-52
  • 4.4.1 关于童年创伤人口学特征的讨论49
  • 4.4.2 关于童年创伤与成人依恋、自尊关系的讨论49-52
  • 第5章 服刑人员童年创伤经历团体干预研究52-60
  • 5.1 研究目的52
  • 5.2 研究假设52
  • 5.3 研究方法52-53
  • 5.3.1 研究对象52
  • 5.3.2 研究工具52-53
  • 5.3.3 实验设计53
  • 5.3.4 数据处理53
  • 5.4 实施程序53
  • 5.5 方案设计53-55
  • 5.6 研究结果55-58
  • 5.6.1 团体辅导对成人依恋的影响55-57
  • 5.6.2 实验组对团体干预的评价57-58
  • 5.7 关于服刑人员童年创伤团体干预有效性分析58-60
  • 5.7.1 关于干预效果的讨论58-59
  • 5.7.2 对团体的形式及内容的讨论59-60
  • 第6章 本文的总结论、创新点和不足60-62
  • 6.1 研究的总结论60
  • 6.2 研究的创新点60-61
  • 6.3 研究的不足61-62
  • 参考文献62-66
  • 附录66-68
  • 致谢68-70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成果清单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王礼桂;邢艳菲;;中学生儿童期虐待相关因素及心理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年01期

2 张晓慧;栗鑫;杜一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治疗[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刘贵献;王彬;李宝花;张金响;胡峻梅;;成年男性暴力犯罪人员的三维人格特征及其与童年期创伤的关系[J];精神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4 李宝花;王彬;张金响;张增;刘贵献;胡峻梅;;男性暴力罪犯的冲动、攻击性人格特点及其与童年期受虐待的关系[J];精神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5 张志华;郝加虎;张秀军;杨林胜;黄芬;程慧;孙业桓;陶芳标;;合肥市中学生情感躯体虐待现况及流行特征[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11期

6 杨宏飞;;父母的行为方式与儿童自尊心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7年02期

7 于海琴;劳教人员早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3期

8 吴薇莉,方莉;成人依恋测量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2期

9 李鹤展,张亚林,张迎黎,周永红,李文;儿童虐待史问卷在抑郁性疾病群体中的信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4期

10 傅文青,姚树桥,于宏华,赵幸福,李茹,李英,张艳青;儿童期创伤问卷在中国高校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会蓉;强迫症患者童年精神创伤及家庭环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艳卿;童年创伤经历评定量表的编制[D];山东大学;2006年

3 沈园花;男性成年犯人际交往的团体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左恩玲;大学生成人依恋、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何燕平;服刑人员监狱化人格问卷的编制及其团体干预效果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061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61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7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