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打拐的虚拟社会动员及社会管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微博打拐的虚拟社会动员及社会管理研究
【摘要】:拐卖是一种难以治理的犯罪之一,近年来呈现居高不下的态势,国家目前并没有找到有效治理方式。2009年微博应运而生,彭文乐事件和随手拍照解救流浪乞讨儿童行动让社会见证了微博的奇迹和力量,微博打拐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证明了微博打拐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拐卖犯罪的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本文试图揭示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不足之处,探讨国家治理拐卖犯罪的有效模式。 本研究以田野调查法为主,访谈法和文献法为辅进行资料的收集。在新浪微博上关注了82个打拐微博,重点关注的微博5个,加入的打拐QQ群2个,收集案例70个。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和私信访谈的形式并结合已有的文献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 本文采用过程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框架展开本次研究。汲取了舆论传播范式和社会建构理论的核心思想,以信息传播和社会影响因素并重的方式开展过程分析,探究影响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因素。首先,,界定了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概念,即个人、组织、国家等动员主体为了解救拐卖妇女儿童、惩治犯罪分子,以微博形成的虚拟社会为平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各种信息符号进行宣传、组织、互动等方式改变或者强化动员客体的态度、价值观念、情感与认知,从而产生短暂的或者持续性参与到微博打拐行动中的过程。其次,阐释了动员的要素,包括动员主体、动员客体、动员内容、动员方式。再次,通过分析明确了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动员过程,形成了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图。最后,分析得出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四个阶段并形成了过程分析图,四个阶段分别是意义的达成、打拐行动、动员组织化、动员固定化。 结构分析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影响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影响因素,本文综合了结构的三种理论视角界定了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结构的概念:由从事微博打拐活动的成员形成的,存在于微博打拐行动中具有一般性、规律性、持久性并决定着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效果的关系模式。根据本文的定义揭示出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三层结构:虚拟空间环境、情感、组织,并以图示的方式说明三层结构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在过程分析中影响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因素有动员主体、动员策略、动员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的一致性程度、国家的态度。其中,个人的意义形成与个人经历、职业、生活环境、传统文化等因素有关。在过程分析中,影响虚拟空间发挥作用的是技术因素,影响组织发挥作用的是组织资源和组织能力因素,影响情感发挥作用的是情感策略和情感类型因素。在过程分析和结构分析中发现微博打拐存在效率低、违法行为和法律漏洞等问题,主要通过增加正式组织、国家的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解决。最后,根据微博打拐带来的启示,国家治理拐卖犯罪应立足微博打拐,走科技打拐路线;治理根源,做好防拐工作,走重点治理与防拐相结合的打拐路线;发动群众共同治理,走全民打拐的路线。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是动员的一种新的类型,通过本次研究,充实社会动员理论的内容,丰富动员领域的研究成果,指导以后的实践;现实意义是从微博打拐带来的启示中寻找国家治理拐卖犯罪的新途径。
【关键词】:微博打拐 虚拟社会动员 拐卖犯罪 社会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G20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问题提出10-11
- 1.2 研究的意义11-12
- 1.2.1 理论意义11-12
- 1.2.2 现实意义12
- 1.3 文献综述12-18
- 1.3.1 微博的研究12-14
- 1.3.2 微博打拐的研究14
- 1.3.3 社会动员的研究14-16
- 1.3.4 虚拟社会动员的研究16-17
- 1.3.5 虚拟社会管理的研究17
- 1.3.6 国内外文献综述述评17-18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8-20
- 1.4.1 研究内容18-19
- 1.4.2 研究方法19-20
- 第2章 研究设计与调查过程20-23
- 2.1 概念与理论20-21
- 2.1.1 核心概念的阐释20-21
- 2.1.2 研究应用的理论21
- 2.2 调查过程21-22
- 2.2.1 微博的选择21
- 2.2.2 资料的搜集过程21-22
- 2.3 本章小结22-23
- 第3章 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要素与过程分析23-55
- 3.1 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概念界定23-24
- 3.2 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要素分析24-34
- 3.2.1 动员主体25-29
- 3.2.2 动员客体29-30
- 3.2.3 动员内容30-34
- 3.2.4 动员方式34
- 3.3 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过程分析34-50
- 3.3.1 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过程分析视角35-37
- 3.3.2 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过程37-38
- 3.3.3 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过程分析38-50
- 3.4 案例分析—以刘峻宁案件为例50-54
- 3.5 本章小结54-55
- 第4章 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结构分析55-69
- 4.1 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结构55-57
- 4.1.1 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结构的涵义55-56
- 4.1.2 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结构56-57
- 4.2 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结构分析57-68
- 4.2.1 虚拟空间环境57-61
- 4.2.2 组织61-65
- 4.2.3 情感65-68
- 4.3 本章小结68-69
- 第5章 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中的问题及治理69-83
- 5.1 问题的表现69-71
- 5.2 问题的原因71-72
- 5.3 问题的解决措施72-76
- 5.3.1 效率低问题的解决措施72-75
- 5.3.2 违法问题的解决措施75-76
- 5.3.3 法律漏洞的解决措施76
- 5.4 微博打拐给国家社会治理的启示76-81
- 5.4.1 治理拐卖犯罪应走科技打拐路线77
- 5.4.2 治理拐卖犯罪应治理问题的根源77-81
- 5.4.3 治理拐卖犯罪应走全民打拐路线81
- 5.5 本章小结81-83
- 结论83-86
- 参考文献86-90
- 致谢90-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壮海;;虚拟社会中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新课题——《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评介[J];教学与研究;2011年04期
2 李丽;网络经济与零售商业革命 [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3 茹蔚;“虚拟社会”伦理初探[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茹宁;虚拟社会伦理初探[J];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09期
5 姜锦虎,冯宗宪,汪应洛;企业组织的电子商务战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徐飞,魏开琼;挑战与机遇: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娄底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7 廖志军;;浅析虚拟社会的制度正义[J];唐都学刊;2007年06期
8 杨为民;网络世界与虚拟社会[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年02期
9 石书臣;;人的发展研究领域的新探索——评《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J];传承;2010年06期
10 王淑芹;;网络化社会视阈下人的发展新思考——评曾令辉教授《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琳;;网络政治学视域下虚拟社会管理实践机制探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灿;;关于“虚拟社会”道德规范的思考[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陶国根;;虚拟社会管理的困境及其治理策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晴晴;;虚拟社会管理现状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金文玲;;提高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要找准切入点[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6 卢志勇;王锋;;坚持互联网依法公开管理 共建宜春和谐“虚拟社会”[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7 傅李琦;;如何加强虚拟社会的社会管理[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8 王卫祥;;如何加强虚拟社会的社会管理[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9 陈峰;;如何加强虚拟社会的社会管理[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10 谢凤凰;阎力;;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展望[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马世忠;市委宣传部部署虚拟社会管理“系统化”工程建设工作[N];格尔木日报;2011年
2 四川乐山市国资委 宋波;管理虚拟社会要虚实结合、上下联动[N];人民邮电;2011年
3 记者 王雪帆;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 营造良好网络舆论氛围[N];大庆日报;2011年
4 肇庆市委维稳办维稳督导专员 刘晓旭;创新虚拟社会管理 提高网络事件应对能力[N];西江日报;2011年
5 佛山日报记者 曾庆斌;发展网络社工 助力虚拟社会管理[N];佛山日报;2011年
6 省政协委员、省农工副主委 李晓霞;构建和谐虚拟社会 加强网络监管 发展网络经济[N];民主协商报;2011年
7 记者 张居正;许海江:“虚拟社会”更需“善管”“善治”[N];云南政协报;2011年
8 通讯员 徐家鑫 马良;大理市公安局开创虚拟社会管理新格局[N];大理日报(汉);2011年
9 贾鹏雷;谁能在“虚拟社会”保护黄健翔?[N];计算机世界;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张亮;在虚拟社会里进化出文明?[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智;论虚拟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D];中南大学;2013年
2 唐乐;Web2.0时代面向社会公众的组织外部传播[D];复旦大学;2011年
3 钱维;基于决策主体分析的政府投资项目制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4 李春燕;中国公共听证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何文盛;政府绩效评估中的责任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刘堂灯;论行政公正[D];吉林大学;2006年
7 毕可志;利益平衡机制的行政法表达[D];吉林大学;2006年
8 闫鹏;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县人民政府行政执行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唐稷尧;论经济犯罪行为的界定[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10 张武举;刑法的伦理基础[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磊;微博打拐的虚拟社会动员及社会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姚美辰;虚拟社会管理法治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旭;我国虚拟社会管理路径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4 武笔;虚拟社会主体道德建设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鹏程;构建和谐“虚拟社会”的哲学思考[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6 董凤娟;我国虚拟社会的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7 张欣竹;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8 朱桂芬;虚拟社会管理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9 曹海东;网络“虚拟社会”综合治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0 蔡振磊;虚拟社会网络监管体制的创新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64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64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