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中国语境下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现实思考
发布时间:2017-11-02 19:09
本文关键词:转型时期中国语境下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现实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正逐渐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与国际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文化思潮涌入中国,处于改革转型关键期时期的中国价值观取向日趋多元化。尤其是受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当下中国出现了符号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等非理性消费,消费主义价值观日趋显现,不少人将消费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和手段,盲目追求消费带来的满足感与商品符号价值带来的虚荣感。受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环境问题、道德滑坡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个人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中国语境下的消费社会日趋成型,与鲍德里亚描述的消费社会的状态有不少相似点,基于此文章以鲍德里亚的理论为借鉴视角,来思考当下中国的消费社会状态。文章借鉴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批判视角,对中国语境下的消费社会状态进行描述。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章对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进行简要阐述与评析;第二章对比分析鲍德里亚批判的消费社会状态与中国语境下出现消费社会状态的现实背景;第三章对转型时期中国消费社会状态下出现的现实困境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恶化、思想异化、社会交往出现困境等方面;第四章在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视域下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剖析,物与符号生产不满足是根本因素,转型时期道德主体价值观多元化是主要因素,大众媒介的负效应是推动因素;最后一章通过对困境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的把握,在鲍德里亚理论视域下,提出几点解决困境问题的思考建议,加强经济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等方面的建设,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当下社会问题的解决。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消费型社会的状态会日趋明显,由此带来的困境问题还会继续扩大,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需要全社会各层次的共同努力,才能将问题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直至全面解决。
【关键词】:消费社会 现实背景 困境问题 现实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0;C913.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5
- 前言15-20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5-17
- (一) 理论意义15-16
- (二) 现实意义16-17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7-19
- (一) 国外研究状况17
- (二) 国内研究状况17-19
- 三、论文研究方法19-20
- 第一章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梳理与评析20-30
- 第一节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来源20-24
- 一、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与异化理论20-21
-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21-23
- 三、符号学理论23-24
- 第二节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内容24-27
- 一、鲍德里亚眼中的“消费”与“消费社会”24-25
- 二、消费社会的内容25-27
- 第三节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价值与局限27-30
- 、启示性意义28
- 二、理论局限性28-30
- 第二章 转型时期中国语境下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现实背景30-39
- 第一节 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负效应的批判30-32
- 一、消费社会中人被符号化30-31
- 二、精神危机—心理贫困化31-32
- 三、自然危机—资源短缺、生态恶化32
- 第二节 转型时期中国“消费社会”状态的现实背景32-39
- 一、对“社会转型”与“中国语境”概念的界定32-34
- 二、“消费社会”状态在中国语境中的发展脉络34-35
- 三、“消费社会”在中国语境中的现实状态35-39
- 第三章 转型时期中国语境下“消费社会”困境的现实表现39-47
- 第一节 自然困境—消费异化导致生态恶化39-41
- 一、过度消费盛行,资源浪费严重39-40
- 二、奢侈消费渐盛,资源耗竭加速40-41
- 三、三高发展方式仍存,环境污染加剧41
- 第二节 社会困境—交往异化导致社会道德出现滑坡41-44
- 一、功利主义的交往观42
- 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42-43
- 三、利己主义的道德观43-44
- 第三节 人的发展困境—思想异化导致身份确认缺失与道德评价失范44-47
- 一、消费社会中对消费主体的迷失44-45
- 二、传统道德评价模式被恶意曲解45-47
- 第四章 转型时期中国语境下“消费社会”困境的现实原因47-56
- 第一节 根本因素是“物”与“符号”消费的不满足47-50
- 一、生产力发展有限与消费需求无限的矛盾47-48
- 二、符号价值超越使用价值易导致奢侈攀比消费48-49
- 三、利益分配不均易造成社会关系紧张49-50
- 第二节 重要因素是转型时期道德主体价值观多元化50-52
- 一、转型时期本身的变化与困惑51-52
- 二、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袭52
- 第三节 推动因素是大众媒介的负效应52-56
- 一、传统道德与大众媒介传播之间张力扩大53
- 二、大众媒介的传播使得大众文化消费化特征日益显著53-54
- 三、道德影响力弱化,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脱节54-56
- 第五章 转型时期中国语境下摆脱消费社会困境的现实思考56-64
- 第一节 巩固经济基础,消除困境问题产生的根源56-58
- 一、继续推进经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57
- 二、切实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57-58
- 第二节 巩固思想基础,消除困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58-61
- 一、大力弘扬、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9-60
- 二、积极倡导、努力践行绿色消费观60-61
- 第三节 巩固社会基础,消除困境问题产生的推动因素61-64
- 一、强化传统道德与大众媒介传播之间的合力61-62
- 二、加强道德调控机能、落实道德教育与实践62-64
- 结语64-65
- 参考文献65-68
- 致谢68-6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彬;;当前个体生活的特点及其道德困境[J];道德与文明;2011年03期
2 周平;李曼;;拆解消费的神话——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读书札记[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3 程秀波;消费主义及其伦理困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宋德孝;;“美丽”的符号化及其拜物教本质——鲍德里亚论消费社会语境中的“美丽”[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02期
5 唐正东;;“消费社会”的解读路径:马克思的视角及其意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社会观的方法论缺陷谈起[J];学术月刊;2007年06期
,本文编号:1132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32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