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体验与社交媒介—流行音乐与小康村新生代劳工的主体性
发布时间:2017-11-08 05:24
本文关键词:记忆、体验与社交媒介—流行音乐与小康村新生代劳工的主体性
【摘要】:本文旨在探寻流行音乐对于新生代劳工的意义,希望能藉此为这一群体的主体性与尊严做一注脚。为进行此项田野研究,作者亲身到苏州常熟古里镇小康村的某纺织业工厂打工了数月的时间,名副其实地参与观察了新生代劳工在工厂车间、宿舍和小康村夜市等地点架构出的空间中展开的生活,以及流行音乐在这种生活中呈现的样貌。 基于上述观察体验,本文呈现了流行音乐的传播、分享、消费如何被新生代劳工配置在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他们建构自主的空间、表达自我情感和记忆的工具。换言之,流行歌曲的意义是这些第一线的传播者兼消费者赋予的——通过把它们与脱域了的地域(对家乡的朦胧想象)关联起来,与他们的工作、婚姻、过往生涯的记忆和自我认同关联起来,与信息科技变革如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的生活方式变迁关联起来。结果,新生代劳工们跌宕多端的生命历程遂被汇聚成红歌、港台流行歌、网络歌曲/农业金属等风格拼贴混杂而成的声境。 作为结论,本文通过还原新生代劳工在传播和消费流行音乐过程中彰显的主体性,一方面批判了既往“中国的流行音乐研究”所预设的城市中心主义、生产方中心主义(以经纪公司、唱片公司、创作者和歌手为中心的书写)和产品拜物教(“音乐的意义在于其本身的形构”这种意识形态),同时也批判了时下的劳工研究以“关怀弱势”的启蒙解放者姿态贬抑新生代劳工的自主能动性的倾向。 质言之,本文希望能藉着如实呈现一群新生代劳工的音乐生活,说明他们不是仅能默默承受剥削或者被彻底无视的客体,也不是阶级意识觉醒后奋起反击的主体,而是不断在努力追求和表达丰寓多彩的人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陆道夫;狂欢理论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1155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5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