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中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5 13:10

  本文关键词:中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日大学生 学习情况 生活情况 传统文化 全球化


【摘要】:本文采用定量为主,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问卷的形式,从中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两个方面,研究二者的特点,,并进行了比较分析。 研究发现,在学习情况上,通过对提问情况、出勤情况、自习情况、读书情况和考试情况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发现中国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高。对自身学习成绩非常关注,对于自身学习成绩的评价则处于中等水平。其求学目的和毕业后计划都是围绕找工作而展开的。在生活方面,中国大学生打工人数比较少,大学时代恋爱的人数也较少,平均睡眠时间在7.29小时左右,且普遍缺乏体育锻炼。 日本大学生在学习情况上与中国大学生类似。其学习自主性较高,但是较中国大学生略低,尤其在平均自习时间上差异明显。其对于自身成绩的关注度较高,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评价较高。其求学目的和毕业后计划也以就业为主。在生活方面,日本大学生打工人数较多,大学时代恋爱人数较少。平均睡眠时间低于中国大学生,且普遍缺乏体育锻炼。 比较中日两国大学生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可以发现,在学习情况方面,中日两国大学生除每天平均自习时间外,差异并不明显。在生活情况上,中日两国大学生的差异也不太明显。针对这一情况,本研究结合问卷调查期间的非结构式访谈,和笔者在中国和日本的生活经历,从传统文化的共通性和全球化浪潮席卷下价值观趋同性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燕;17世纪锁国体制下中日民间贸易兴盛原因探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梁丽娟;;中日新语·流行语的翻译[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金宏宝;;中日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潘艳;;解析中日太极拳的习练差异[J];运动;2011年07期

5 吴春燕;;中日图书馆服务意识之比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张玲;;中日机床产业发展比较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肖柏华;;海天遥寄[J];世界中学生文摘;2006年09期

8 黄郑;夏金星;;日本教师培养制度对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4期

9 张晓梅;;论中日手语中表情与口形的作用[J];才智;2011年19期

10 包艳;;中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墨路;高书林;;中日“水神”话友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3 高海宽;;关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中文化关系的发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4 肖婷;;现代中日夫妻对称的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武寅;;武寅会长在中日战略性相互依存与合作研讨会上的致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6 张云方;;加强中日环保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对的挑战[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7 江涛;覃琼霞;宋明顺;;中日茶叶贸易中的加总偏误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8 Ezra F. Vogel;;美中日三角关系(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陈小法;;明代中日书籍交流之研究——以《卧云日件录拔尤》为例[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10 边文锋;;英国与晚清中日琉球交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江雪;中日青年经济领袖共谋合作新格局[N];中国企业报;2009年

2 记者 陈涛 张琳;第六次中日交通副部级会晤在三亚举行[N];中国交通报;2009年

3 台桂花 雷鸣;第二届中日研究生论坛举办[N];中国环境报;2009年

4 早报记者 王国培;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国民相互理解是中日乃至亚太融合的根本”[N];东方早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江雪;中日绿博会令人期待[N];中国企业报;2011年

6 记者 赵静;160公顷中日青年示范林绿化锦州[N];辽宁日报;2011年

7 记者 薛秀春;中日携手共创绿色未来[N];中国建设报;2011年

8 记者 张冠年;中日研讨发展再生循环经济[N];广西日报;2011年

9 记者 陈岩;中日钛民用论坛呼吁加强双方合作[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佳;中日高铁:事故不同[N];中国经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福井启子;中日言语行为差异与心理交际距离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季;中国与日、韩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戴向东;中日传统家具文化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包艳;中日服务贸易发展及其对两国经济关系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徐琮垣;东北亚整合交通网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8 吴本连;自主学习方式影响大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何会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美娟;关于丰富多彩的中日青年用语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王运璇;从认知角度看中日方位的“左”“右”[D];西南大学;2011年

3 刘红;中日两语“左、右”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施慧平;感谢表达方式的中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静;中日感情表现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岩;中日双边服务贸易自由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陈

本文编号:1189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89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8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