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和高新区周边居民地方感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3 13:09
本文关键词:经开区和高新区周边居民地方感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经济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Relph的地方感理论 女性地理学 长沙
【摘要】: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我国开发区的发展目标逐渐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开发区不再被视为单纯“物”的生产空间,“人”的和谐发展越来越被视为开发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当前开发区普遍面临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居民地方情感的淡漠,这也成为了开发区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障碍。地方感是以对地方的主观体验为基础形成的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结,可以作为开发区社会文化空间变迁和居民内隐心理结构变化的重要表征,考察居民的地方感状况有利于揭示开发区转型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经开区和高新区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两种开发区类型,基于不同的建设机理,两类开发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和社会结构特点存在差异,居民的地方感状况以及对开发区发展的影响也将有所不同。随着开发区周边新移民家庭的增加,开发区周边女性居民的空间诉求和地方感状况也成为开发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论文主要借鉴Relph地方感理论,基于对长沙经开区和高新区周边居民的实地调研,比较两类开发区周边居民和女性居民的地方感特征及形成机理,以更好地探析经开区和高新区适应“人”的需求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论文共分六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等;第二章为相关研究综述,主要对地方感的概念内涵与建构机理、开发区地方感、女性地方感以及相关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第三章为机理分析,主要结合Relph地方感理论和经开区、高新区的建设特点,对经开区和高新区周边居民地方感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若干假设;第四章为调研方案设计与实施,重点介绍了以Relph七个层次地方感为基础设计的李克特量表等,并对案例地选择和调研实施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五章为调研结果分析,分别对长沙经开区和长沙高新区周边居民、女性居民地方感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并结合两个开发区的特点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剖析;第六章为结论和启示。研究发现,开发区居民“外在的地方感”来自于对开发区环境的感知和功能需要,是层次较低的地方感,主要受个人背景和地方环境的影响;而居民“内在的地方感”来源于与开发区的深入互动及在开发区的良好适应,是层次较高的地方感,而且是居民真正认同和融入开发区的重要标志,主要受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影响。调研显示,居民“内在的地方感”普遍弱于“外在的地方感”,这表明开发区周边居民的地方感都处在较低层次。就两类开发区而言,相对经开区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特点,高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和重视人力资本优化的发展模式应该有利于提升居民地方感;但基于长沙经开区和高新区的调研表明,无论是“外在的地方感”还是“内在的地方感”,长沙经开区周边居民均强于长沙高新区周边居民,而且女性群体的表现更为明显,这反映出两类开发区同质化发展以及高新区低端化发展的困境。由于开发区产业竞争力、公共服务水平和声誉是居民地方感建构的重要基础,建议不同类型的开发区着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培育地方特色,重视关注女性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宜业宜居”的空间,以实现开发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2.8;C912.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亚颦;徐丽娇;;西双版纳傣族社区居民地方感变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关爱生命 让明天更美好”征文启事[J];故事作文(高年级版);2008年07期
3 吴莉萍;周尚意;;城市化对乡村社区地方感的影响分析——以北京三个乡村社区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4 孔翔;张宇飞;;开发区建设中的居民地方感研究——基于上海闵行开发区周边社区的调研[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6期
5 张洁;;“身体”与地方感、政治空间的奥秘[J];科学之友;2010年09期
6 王天s,
本文编号:1285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285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