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背篼”群体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9 06:36
本文关键词:贵阳“背篼”群体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是一篇以贵阳街头的“背篼”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本文从人类学、民族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以“文化适应”为主要切入点,来讨论贵阳“背篼”群体城市文化适应情况。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交代了选题的缘由、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等。 第一章先从概念入手,对本论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分析了“背篼”的内涵,并从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解释“背篼”群体形成的原因。另外,还着重解释了“文化”及“文化适应”等主要概念。 第二章概述了“背篼”群体在贵阳生活的具体面貌。主要从物态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以及心态文化层面四个角度来阐述该群体不同层面的适应程度。具体来说,物态文化层面分为形象、工作和生活三个方面;制度文化层面分为二元结构的限制和基本权益的缺失两个方面;行为文化层面分为时间和空间概念与闲暇娱乐和社会交往两个方面;心态文化层面分为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 第三章是运用人类学、民族学的相关理论对贵阳“背篼”群体城市文化适应进行深入分析。主要有三个维度:第一、大环境的转变,,即从农村到城市,从传统走到现代;第二、“背篼”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在新的文化氛围下的自我调适;第三、从“背篼”群体内部着手,来分析影响城市文化适应个体差异的因素。 第四章是对“背篼”群体发展趋势的判断及建议。首先,笔者发现该群体的数量、年龄结构、性质及其城市文化适应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其次,笔者提出“四个心”的建议,即让他们住的安心;找工作顺心;引导“背篼”群体建立自我管理的组织,让他们放心;在制度上对“背篼”群体有所倾斜和适当保障,让他们舒心。 结论部分主要讨论“背篼”群体城市文化适应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分析其生存、发展和自我调适的内在机理。笔者试图以贵阳的“背篼”群体的研究关照全国乃至世界的农民工群体,来了解和解读这一群体的城市文化适应情况。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81;G0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华;徐进;;贵州省背篼群体医疗保障问题研究——以贵阳市为例[J];才智;2010年36期
2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3 刘国华;徐进;;贵州省背篼群体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建研究——以贵阳市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1年03期
4 王明黔;;关于迁入城市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的制度分析——以贵阳市少数民族背篼流动性非正规就业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5 刘子忠;;都市里的背篼——对贵阳市外来民工的实地调查[J];中国就业;2000年12期
6 黄李凤;温雪;;网络文化适应研究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7 付广华;;生态环境与龙脊壮族村民的文化适应[J];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8 方成;;场域转换与隔场遏制:布尔迪厄的社会文化批评理论述评[J];外语研究;2006年03期
9 张志胜;;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J];求实;2007年01期
10 赵恒新;;浅谈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J];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1307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307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