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基于社会组织网络的新熟人社会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1 05:00

  本文关键词:基于社会组织网络的新熟人社会研究 出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整合 社区治理 社会组织 新熟人社会


【摘要】:社会整合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议题之一,社会整合何以实现是众多学者关心的问题。社会整合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关系着社会的良性运行。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传统社会整合力量减弱,而新的社会整合力量尚未出现,使得社会呈现出原子化、碎片化的特征。在这种新的社会条件下,社会整合何以可能成为本研究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各地基层社区涌现了大量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活动。在众多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中,S街道的个案以其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直至升级到参与社区能力建设的路径,彰显出其在社区社会整合探索上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在S街道社区治理这一个案中,其创新之处在于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并进而促进这些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居民自治和能力建设中,从而不但实现了社区的自我服务,还实现了社区不同兴趣、爱好、利益团体的自我管理和自组织化。这一社区治理创新方式,推进了其辖区内的结社活动,将辖区内原本联系不紧密或毫无关联的社区居民通过社会组织联结起来,在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和利益的社团生活中,逐渐形成具有归属感的共同体意识和情感,以社会组织网络的方式形成社区层面的整合。S街道的个案表明,推进结社活动,将原子化、碎片化的个人重新组织起来实现社团生活,增加他们的公共意识,增强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社区层面的社会整合。本研究把这种通过社团生活和公共意识带来的社区层面的社会整合形态称为“新熟人社会”。与传统熟人社会不同的在于,新熟人社会以社会组织而非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社团活动,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需求或诉求的人联结在一起,使之形成具有公共意识、参与能力的社会组织网络。这样的社会组织网络,使社会整合的形态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因公共事务则聚合,无公共事务则分散的有联结、有空隙的多孔介质形态。个体在这样的社会组织网络中,其社区性的需求,如基于空间和地域的共同生活的、归属的、情感的需求,可望在社团生活中实现;其社会性的需求,如更具私人性质的消费、娱乐,或更依赖制度安排的需求,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和职业生活来满足。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2.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美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整合体系的演变[J];学习与探索;2004年01期

2 李辽宁;闻燕华;;近年来国内社会整合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07年06期

3 程竹汝;中国共产党与社会整合[J];学习与探索;1999年05期

4 程美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整合体系的演变[J];天中学刊;2003年01期

5 鲍勃·休伯,张大川;社会整合理念:一份政策研究议程[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4年03期

6 王涛;人性·信仰·道德与社会整合[J];东岳论丛;2004年05期

7 胡艳华,万江红;孙中山与杜尔克姆社会整合思想的分析比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崔晓庚,郜世奇;社会整合与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实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李尚清;加强党的社会整合和执掌政权功能建设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9期

10 甘满堂;;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第三届两岸三地高校社会学研讨会综述[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志平;;社会整合视野下上海社会60年的发展与变迁[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2 翟桂萍;孙力;;社会整合: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路径——以上海社区党建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3 钟其;;通过制度的社会整合——试论制度整合[A];秩序与进步:浙江乡村社会巨变历程与经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增武;许尧;;在社会整合中实现社会和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孙远太;;从分化到合作:当代社会建设的政治意蕴[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黄建新;;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兼论转型时期社会组织的复位[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罗峰;;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和谐社会视野中执政党的社会整合[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罗峰;;“嵌入性”视角中的政党权威与社会整合:一种比较分析[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9 赵佳维;;村规民约:农村社会整合的一种重要机制[A];浙江省社会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胡献忠;;社会整合中的青年群众工作[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赵树坤;通过司法助益社会整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朴林;社会整合与和谐社会[N];学习时报;2007年

3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罗峰 教授;完善公共治理 促进社会整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赵海均;积极慎重地推进社会整合[N];工人日报;2000年

5 王运生;社会整合:从价值到行为[N];社会科学报;2000年

6 一溪;执政党的重要功能是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N];东方城乡报;2013年

7 谭雪;从社会整合看统一战线[N];联合日报;2006年

8 北京大学 张静;身份:公民权利的社会配置与认同[N];光明日报;2009年

9 陈光金;建构社会和谐研究的综合理论分析框架[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10 ;改革与创新: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的未来[N];文汇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松;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杨忠东;美国穆斯林的信仰实践与社会整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罗峰;变革社会中的政党权威与社会整合[D];复旦大学;2006年

4 李沛;祠堂、祠堂戏剧与社会整合[D];复旦大学;2011年

5 刘惠;利益分化下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贾绘泽;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整合[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涂小雨;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吕小康;社会转型与秩序变革: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学阐释[D];南开大学;2009年

9 黄建文;新时期执政党社会整合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崔晓晖;意识形态认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思想基础[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耀国;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历史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陆琪;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当前社会整合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15年

3 肖楚舒;转型时期的社会整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4 马艳丽;新媒体与社会整合论[D];长江大学;2016年

5 李雪;社会治理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6年

6 法震;离与合:社会资本视角下混合居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7 朱立凡;产业工人的社会整合与依附转型[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8 颜鸿钰;基于社会组织网络的新熟人社会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9 蔡平婧;公民社会成长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现代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洋;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整合中的权威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14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314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f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