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小组工作介入社区青少年抗逆力培养的实务探索

发布时间:2017-12-22 16:36

  本文关键词:小组工作介入社区青少年抗逆力培养的实务探索 出处:《郑州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青少年 抗逆力培养 优势视角 小组活动


【摘要】:为了更好的开展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提升青少年抗逆力水平,笔者在实习期间,,在专业的价值观指导下,充分运用专业的理论、技巧和方法,将青少年抗逆力理论和实际开展的社区青少年工作相结合,通过优势视角帮助青少年解决遇到的难题,并提升其自身应对困难的能力。 就目前开展的相关青少年社会工作而言,更多关注的是其本身的问题,以“问题视角”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工作方法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并不能获得成长性的帮助。而青少年抗逆力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青少年抗逆力理论强调的是在开展服务时,更多的帮助案主提升自身能力,以应对今后所遇到的困难。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抗逆力理论运用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相关概念以及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介绍。第二部分根据相关专家、教授对我国青少年抗逆力水平的相关研究,以及笔者在实习社区中的调查分析本社区青少年抗逆力水平,进行简要的青少年抗逆力培养现状分析。第三部分,主要是笔者在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抗逆力培养的相关工作所开展的实务内容。最后一部分则是通过对自身开展工作的总结,并分析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抗逆力培养工作的困境及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孔芳;刘小霞;;上海市回沪知青子女抗逆力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01期

2 田国秀;邱文静;张妮;;当代西方五种抗逆力模型比较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熊远来;朱泮霏;张莉萍;;当前青少年抗逆力现状及其培养对策[J];社会工作;2012年05期

4 彭华民;刘玉兰;;抗逆力:一项低收入社区流动儿童的实证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5 朱虹;;青少年抗逆力的研究及其培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09期

6 郝帅;江南;时勘;;公务员抗逆力的干预策略实证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年09期

7 韩丽丽;;青少年抗逆力与学校服务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对北京市1175名青少年的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05期

8 沈春华;;内高班学生抗逆力培养的特点、途径和方法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02期

9 高天;;抗逆力的个案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3年06期

10 陈蓓丽;;上海外来女工抗逆力研究[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余将涛;;早期儿童抗逆力研究综述[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东波;颜宪源;;社会工作视阈下弱势群体抗逆力激发路径的思考——基于黑龙江省弱势群体现状的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张秀兰;社会抗逆力:风险管理理论的新思考[N];光明日报;2009年

2 韩自强 辛瑞萍 美国特拉华大学灾害研究中心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从脆弱性向抗逆力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蓓丽;结构、文化和能动性:上海外来女工抗逆力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2 朱眉华;困境与调适:乡城流动家庭的抗逆力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征;组织面对灾难的抗逆力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高杰;流动青少年抗逆力状态和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3 颜廷芬;农村单亲母亲的抗逆力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4 王枫;中学生抗逆力的测量与团体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杜正波;中职生抗逆力提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颜苏勤;中职生抗逆力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赵茜;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留守儿童个案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8 曹克诚;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与社会工作介入[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曹朝龙;农牧户生计的抗逆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玉楠;抗逆力的运用—“末日疗法”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20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320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2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