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中国农村多维贫困测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5 02:00

  本文关键词: 能力贫困 多维贫困 指标体系 AF理论 出处:《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贫困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社会历史问题,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也使得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备受关注,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贫困呈现了新的特征:其一,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状况有了很大的缓解,但中国农村的返贫率不断上升;其二,贫困不仅仅是基于收入与消费维度的货币贫困,农村的受教育状况、医疗保障、卫生状况以及信息流通等因素都会对农村贫困产生重要影响。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地识别与测度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将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由单维角度向多维角度转变,对于增强扶贫效率以及改善中国农村贫困状况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贫困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得出影响贫困状况的不同维度。然后对不同的贫困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寻找适合本文的测度方法。最后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数据,探讨不同的维度因素对中国农村多维贫困的影响。全文分为5章: 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结构以及文章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通过对国内外贫困理论的发展进程进行梳理,分角度地阐述影响贫困状况的因素,指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多维贫困。 第三章通过对不同的贫困测度方法进行分析,提出本文的测度方法——Alkire与Foster的多维贫困测度方法(AF方法)。 第四章通过对中国农村多维贫困发生率进行分解分析,测度不同维度与不同省份对中国农村多维贫困的影响。 第五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第四章的统计分析结论,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 从影响中国农村多维贫困发生率的维度分解中可以发现,收入维度已不再是影响多维贫困的主要因素,教育、医疗保障与卫生水平等维度对多维贫困发生率的贡献比较大。从影响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的省份分解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改善了农村的贫困状况,但是不同地区的贫困发展状况不均衡,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贫困状况相对较差,其中,河南省对多维贫困发生率的贡献最大。因此,我们应根据贫困测度的结果,加强对教育、医疗保障以及卫生水平等维度的扶助,实行区域差异化战略,减少贫困的发生。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国内对多维贫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可行能力、脆弱性或社会排斥等某个方面,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中国农村多维贫困发生率。本文通过对贫困文献进行梳理,形成测度中国农村多维贫困的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贫困的发展状况。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行性的原因,使得部分维度指标选取的不精确。例如脆弱性维度可能包括家庭受到的自然灾害的威胁、经济收入的威胁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造成的威胁,但是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使得测度脆弱性的指标只能用是否有正式的工作的单一指标进行测度,从而造成测度偏差,进而影响识别效果。
[Abstract]:Poverty is a social and historical problem that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must face . As a big country in the world , China has a large share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 As the economy develops , China ' s rural poverty presents a new feature : Firstly , the rural poverty rate of China is rising ; secondly , poverty is not only the monetary poverty based on income and consumption dimensions , but also the education status , medical security , health status and information flow in rural area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rural poverty . In this paper ,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overty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 is analyzed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dimension factors on the multi - dimensional poverty in China ' s rural areas is discussed .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 It mainly includ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 the research aim and structure , and the innovation point and deficiency of the article . In the second chapter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overty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poverty situation ,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is paper , namely , multi - dimensional poverty . In chapter 3 , by analyzing different methods of poverty measurement ,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 method _ Alkire and Foster ' s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 method ( AF method ) . Chapter four analyzes the incidence of multi - dimensional poverty in rural China , and measur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and different provinces on the multi - dimensional poverty in China ' s rural areas .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 , summarize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conclusion of chapter 4 , and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 . From the dimension decomposition of the incidence of multi - dimensional poverty in China ,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income dimension is no longer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study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China is mainly focused on some aspects such as feasible ability , vulnerability or social exclusion , which can not reflect the incidence of multi - dimensional poverty in China .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82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海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政府职能转变——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J];学术研究;2006年11期

2 吉洁;李昌宇;;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张家智;;关于安徽省农村贫困地区幼儿保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以ХХ县ХХ镇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张家勇;朱玉华;肖毅;;农村贫困地区幼儿保育和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政策建议——以中部某省某国家级贫困县N镇为个案[J];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5 王印堂;青海省少数民族农村贫困地区中学生辍学成因浅谈[J];青海民族研究;1997年01期

6 张平军;;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理论与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8年05期

7 王俊文;;反贫困必然选择:农村贫困地区“信息扶贫”的关键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8 尼楚君;王怀明;;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健康影响的空间效应分析[J];求索;2011年04期

9 马俊贤;农村贫困线的划分及扶贫对策研究[J];统计研究;2001年06期

10 周德民;农村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姚云云;东波;;黑龙江农村反人文贫困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分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赖景生;;新时期西部农村贫困特征与反贫困对策[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在民;冷毅;徐建华;范辉;张燕;;农村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营养监测与改善工作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4 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杨奎;;搞好寄宿学校管理有利于控辍保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6 曹应旺;;夯实根基的重大决策——从支持家庭联产承包到新农村建设[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3)[C];2009年

7 向丽红;施江滨;;浅谈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现状及对策[A];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张平;袁明灯;;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思考[A];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孟宏斌;陈娥英;;制度变迁中的缺失与完善:西部农村合作医疗3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A];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欣;助建新农村的信息使者[N];人民邮电;2006年

2 郭莹 汪蔚 凌曼文 高雪娟 邱燕娜 刘磊;谁解“三农”结?[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3 赖晓莉;让丰收村真正丰收起来[N];成都日报;2007年

4 记者  初霞;五万农村教师将进行“充电”[N];哈尔滨日报;2006年

5 主持人 本报记者 高定一;农村教师队伍亟需新鲜“血液”[N];湘声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孙勇 王璐;去年扶贫投入增至2272亿元[N];经济日报;2012年

7 记者 孙勇 王璐;去年中央财政综合扶贫投入约2272亿元[N];经济日报;2012年

8 庞文渊 蔺少敏;我市七百“三无户”喜迁新房[N];宝鸡日报;2012年

9 记者 霍晓丽;请为农村孩子留住老师[N];河北日报;2006年

10 记者 张春莉;加强农村师资力量[N];人民政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俊生;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中的主体行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吴春梅;转型期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3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陈治东;公民参与视角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敬东;中国西部农村贫困家庭健康风险模型与风险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吴雨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胡志平;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8 刘敏;新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效果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杜维婧;我国农村居民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

10 王雨林;转型期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艳梅;吉林省农村贫困地区卫生资源现状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2 张玉霞;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珂;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4 宋海英;农村居民保健投入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5 卢峰;农村公共产品投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谢仲玮;农村贫困地区产业转型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闫莉娜;甘肃省农村贫困新特点及扶贫策略调整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8 边璐;我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9 马跃;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农民满意度实证分析[D];西北大学;2014年

10 齐丽婧;政府主导的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32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532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b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