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女性劳动参与决策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 城镇女性 劳动参与决策 就业决策 影响因素 出处:《武汉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解放妇女思想的宣传,中国在就业、医疗等领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性别平等,因此女性劳动参与率很高。但是自改革开放后,中国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进程,原有统包统分的就业体制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由于女性生理特征和市场经济需求变化,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并没有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而增长,而是出现了走低的现象,直至2007年,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局面才开始出现稳定状态。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枯竭,通过措施促进更多女性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式。鉴于这个原因,探寻女性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原因,研究影响女性劳动力参与决策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澄清女性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因素,在实践上,可以帮助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促进女性劳动力的就业,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有益的帮助。本研究选取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02年、2007年和2013年中16岁至54岁城镇经济活动女性人口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影响城镇女性劳动参与决策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就研究样本中20-54岁城镇已婚女性,对影响其劳动参与决策的因素进一步分析。实证结果得出:年龄因素与城镇女性劳动参与决策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城镇女性受教育程度对其劳动参与决策有着积极效应,且受教育程度越高城镇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工作的概率越大,但是这种积极效应正在随年减少,并且相较于未婚女性而言,受教育程度对已婚女性的积极效应较小;家中有学龄前的孩子需要照料对于城镇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决策有着显著消极效应,但在缓慢减小;家庭总收入水平对城镇女性劳动参与决策的替代效应强于收入效应,家庭总收入水平增加,城镇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工作的概率越大。根据实证研究分析,城镇女性倾向于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整体就业环境不利于女性就业,城镇女性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以等待更好的就业机会;二是家庭责任比较重,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和家庭老人需要照顾,已婚城镇女性劳动力自愿退出劳动力,回归家庭。因此,本研究建议通过加强素质教育体系管理、健全女性职业培训体系、完善女性就业保障制度、促进幼儿教育行业发展和建立养老服务产业体系等方式,吸引城镇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Abstract]: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with the completion of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ropaganda of emancipating women's thinking, China has achieved a certain degree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fields of employment, medical care, etc. As a result, the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is very high. However,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stepped into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original employment system of turnkey distribution has been impacted by the market economy, because of the changes in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omen and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femal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in China did not increase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Chinese economy, but declined until 2007. The decline in the femal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is only beginning to stabilize. As China's demographic dividend dries up,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o promote the entry of more female workers into the labour marke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For this reason,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women's labor force entering the labour marke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articipation of female labor force in decision-making. In theory, clarify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emale labor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can help to formulat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female labor force in practice. This study selected the 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survey (2002, 2007 and middle of 2013) as a sample of urban economically active female population aged 16 to 54 to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On the basis of this,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abor participation of married women aged 20-54 in the study sample.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inverted U"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factors and urban women's labor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Urban women's educational level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ir labor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and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education, the greater the probability of urban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labor market, but this positive effect is decreasing over the years. Compared with unmarried women, the positive effect of education level on married women is smaller, and the need for care of preschool children has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urban married women's labor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but it is decreasing slowly.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of total household income on urban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income.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household income, the greater the probability of urban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labor market. There may be two reasons why urban women tend not to enter the labor market: first, the overall employment environment is not conducive to women's employment, urban women temporarily withdraw from the labor market to wait for better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second, the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are heavy.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the need to take care of the elderly family, married urban female labor force voluntarily quit the labor force, return to the family. Therefor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management, improve the female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 We should improve the employment security system for wome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an industry system for providing for the aged, so as to attract urban women into the labor marke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C913.68;F2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巧凤,冯树恩;关于当前加速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几点认识[J];学术交流;2000年04期
2 苗新华;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的若干思考[J];江南论坛;2000年05期
3 沈立人;关于城镇化建设的几点理性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00年04期
4 江厥中;城镇化: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吴德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小城镇稳健发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刘俊娥;;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7 佘可远;农村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希望工程─—山东农村城镇化的调查与思考[J];东岳论丛;1994年04期
8 廖君沛;城镇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9 辜胜阻,李永周;进一步优化农村城镇化的战略对策[J];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03期
10 孔凤英,丁士军;小城镇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定芳;;贵州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与对策思考——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2 汤正仁;;推进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平安;;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现实选择[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昌雄;;城镇化与广西城镇化建设[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5 张蒙;杨文利;;新时期小城镇建设的回顾与思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卢云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7 黄跃新;;望城县城镇化发展的调查与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8 肖万春;;推进“大县城、县辖市”城镇化壮大县域经济[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9 陈扬;;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经济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波;;以黔中经济区城镇发展带动贵州城镇化进程[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诚克;特色是城镇的灵魂和名片[N];贵州日报;2007年
2 马跃然;贵州全力打造特色城镇品牌[N];西部时报;2007年
3 陈昱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方向及思考[N];中华建筑报;2009年
4 湖北省荆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乔太平;别让城镇化“热”过了头[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5 本报评论员;走出一条贵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N];贵州日报;2011年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执笔人 汤正仁;推进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N];贵州日报;2011年
7 陈忠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有特色城镇现代化的建构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记者 刘中山 高宇红;专家学者为我省小城镇建设出谋划策[N];黑龙江日报;2010年
9 驻马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张道军;加快农区城镇化进程的思考[N];驻马店日报;2011年
10 蒋晨飞 甘肃省人口委;在城镇化建设中促进人口均衡发展[N];中国人口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景阳;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王弓;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协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叶青清;江汉平原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郝华勇;湖北省城镇化质量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王开荣;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7 陶永勇;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8 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刘永红;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10 陈利丹;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东;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增繁;当前小城镇建设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石品;我国小城镇建设的体制性障碍及破解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4 白鹤松;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5 李刚;关于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的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赵训清;湖北省小城镇建设的模式选择与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晓霞;鞍山市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8 贾林瑞;移民迁建不同阶段三峡库区云阳县城镇化质量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张丽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学龄子女就学地点的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10 王凯敏;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46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546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