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留守青少年自我认同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3 17:28

  本文选题:留守青少年 切入点:自我认同困境 出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第一代“留守儿童”已长大成人,这部分已步入青年期的群体,但是研究焦点较多集中在尚在的未成年“留守儿童”上。留守青少年与留守儿童相比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自我认同在这个时期逐渐的形成。因此,本文以Y市P社区的Y村留守青少年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该村五年级以上有过留守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该村留守青少年自我认同问题。从而,分析和论述农村留守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困境,并且运用社会工作探索解决留守青少年自我认同困境的可行性途径。本文中,笔者首先在对S省Y市P社区Y村留守青少年自我认同调查的基础上,对体貌特征与自我概念、打架好斗与自我主义、学业成绩与“差生标签”、人际交往与是非观等诸多方面的状况进行梳理与分析。然后,通过家庭结构与家庭互动、学校教育与同辈群体、个体自我认同冲突等三大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旨在找寻影响留守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具体原因。最后,通过个案社会工作对自我认同困境较严重的留守青少年进行介入,帮助他克服自卑、人际交往等问题。同时,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招募了其他9名留守青少年与小G共同组成了一个健康成长小组,并对他们进行了小组社会工作的介入,帮助他们纠正自我认同问题上的错误观念。在对S省Y市P社区Y村的研究中,笔者也对全文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反思与建议。通过学理反思与实践反思、笔者对留守青少年自我认同困境给出了三点建议:(1)构建留守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2)丰富留守青少年学习生活;(3)帮助留守青少年明确自我发展规划。总之,本文力图从具体案例实践出发,论证得出社会工作介入对于留守青少年自我认同困境的解决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笔者进一步尝试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青少年自我认同困境的方法,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借鉴。
[Abstract]:The first gener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born in the late 80s and early 1990s has grown into adulthood, a part of the youth group. However, the focus of the study is mainly on the under-age "left-behind children". Compared with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the left-behind teenagers are in an important stage of their life development, and their self-identity is gradually forming in this period.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problem of self-identification of the left-behind teenagers in Y village in P community of Y city,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the students who have been left behind in grade 5 or above in this village, so as to study the self-identity of the left-behind teenagers in this villag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dilemma of self-identity of rural left-behind teenagers, and explores the feasible ways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self-identity of left-behind teenagers by using social work. First of all,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elf-identity of the left-behind adolescents in the Y village of P Community in Y City of S Province, the author makes a survey on the features and self-concept of body appearance, fighting and self-concept, fighting and egoism. Then,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mily structure and family, school education and peer group,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oor student labe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view of right and wrong are comb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specific reasons that affect the self-identity of the left-behind teenagers, three factors, such as individual self-identity conflict, are deeply explored. Finally, through the social work of individual cases, the left-behind adolescents with serious self-identity dilemma are involved.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ba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the author recruited 9 other left-behind teenagers to form a healthy growth group with small G, and involved them in group social work. To help them correct the wrong concept of self-identity. In the study of Y village of P community in Y city of S province, the author also reflects on the content of the whole paper and reflects on it through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practical reflection. The author gives three suggestions on the dilemma of self-identity of left-behind teenagers: 1) to build a social support network for left-behind teenagers. (2) to enrich the learning and life of left-behind teenagers. 3) to help left-behind teenagers to define their self-development plans. In short, This paper tries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intervention of social work has a good effect on solving the dilemma of self-identification of the left-behind teenagers from the concrete case practice. The author furth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in the dilemma of self-identifica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teenagers,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later research.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3.5;C9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互联网的“青少年问题”[J];中国信息界;2004年04期

2 王茜;陈会昌;;父母监控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对干预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10期

3 陈冬梅;;对贫困家庭青少年问题的探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周旋;;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中等职业教育;2008年24期

5 奚春华;;边缘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的差异性与相似性——以江苏省无锡市的调查为例[J];青年探索;2009年06期

6 师艳荣;;日本青少年蛰居问题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02期

7 谢启文;;青少年问题综合治理的体制建设[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年03期

8 王彬;;青少年问题与现代性[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辽宁省青少年研究所[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9期

10 瞿钧;;世界发达国家对青少年阅读的关注[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红菊;宋蓓;;重音乐偏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赵希斌;董奇;张红川;王昌海;王成全;;学校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徐晓飞;;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家庭干预模式[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方晓义;万晶晶;邓林园;李一飞;;父母监控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方金友;;社会化视角下的闲散青少年问题——基于安徽的调查[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6 陈涛;;发展与完善我国青少年政策的几点建议[A];青少年事务与政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2)[C];2002年

7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简介[A];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3)[C];2003年

8 尹一桥;;青少年问题的生理因素[A];青少年违法及药物滥用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徐晓飞;;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家庭干预模式[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韩衔;;闭幕谢辞[A];青少年违法及药物滥用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闫喜喜;青少年参与青少年问题立法[N];人民代表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傅立新;防止网络伤害青少年[N];市场报;2008年

3 记者 王婷婷;12355:为青少年解忧的服务台[N];阿勒泰日报;2009年

4 徐晓兵;向“闲散青少年”伸出关爱之手[N];兰州日报;2012年

5 木风;儿童青少年问题受关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王洋 本报记者  郭铭华 韩雪;“自杀”:青少年不能承受之重[N];黑龙江日报;2007年

7 记者 李宇;“12355”关注青少年问题[N];秦皇岛日报;2006年

8 马玉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青少年面对面[N];宁夏日报;2007年

9 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 赵荣;综合管理青少年网络环境[N];江苏法制报;2008年

10 记者 邰澜澜邋实习生 马誉函;团省委招募“联络员”[N];营口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孟成;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测量与潜结构[D];中南大学;2013年

2 李静;癫痫青少年共病焦虑、抑郁相关因素研究及系统式家庭治疗[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波;青少年生殖健康状况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2 玛特;浅谈少年儿童网络游戏成瘾问题[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3 崔昱X;《青少年帮派应对项目及策略》翻译实践报告[D];重庆大学;2015年

4 严涛;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自卑心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杨海霞;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鲁汉杰;农村留守青少年自我认同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胡婷;青少年吸毒及其家庭治疗[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秦安美瑜;闲散青少年问题行为成因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静;青少年依恋、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谢海波;小组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效果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61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561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e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