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民族认同心理下的社会文化维系:青海哈萨克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8 06:43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 切入点:青海哈萨克族 出处:《青海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社会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其发展也会与其当下的经济基础相适应。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下的人们便对这种文化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逐渐形成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这种建立在以民族认同基础之上的文化体系对人们的实践起着巨大的内在作用,以至于其经济基础改变之后,其社会文化依然会沿着原有的轨迹向前运行,这种文化现象被称为“文化惯性”。青海哈萨克族几代人因种种原因,不断反复迁移,令人意外的是,频繁的迁移以及与不同民族的接触与融汇,自身的文化不但没有完全消失,其哈萨克民族的社会文化维系依然比较完整。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来分析,“文化惯性”是意识形态具有独立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且这种独立性不会永远存在,当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文化发展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时,这种异性就会消失,从而寻求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发展轨道。总之,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必然要以经济为基础,意识形态的能动性也仅仅局限于经济基础所限定的范围内,青海哈萨克族的社会文化同样也要遵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论,其社会文化的发展必然会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Abstract]:Marx and Engel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ut forward that the economic basis determines the superstructure, the superstructure is an ideology based on the economic basis, and social culture is a part of the ideology. Its development will also adapt to its current economic base. However, the culture of a nation has been precipitated by history, and people living in this environment have developed a deep sense of identity with this culture. Gradually forming the common values of the nation. This cultural system based on national identity plays a great internal role in people's practice, so that after its economic base changes, Its social culture will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 along the original track, a cultural phenomenon known as "cultural inertia." several generations of Kazakh people in Qinghai have been moving repeatedly for various reasons, surprisingly, With frequent migration and contact and integration with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not only has its own culture not completely disappeared, but the social culture of its Kazakh nation remains relatively intact. According to the Marxist theory of superstructure determined by the economic basis of Marxism, "cultural inertia" is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ideology, and this independence will not exist forever. Whe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s a part of ideology cannot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heterogeneity will disappear and thus seek a development track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economic base. In short, the social culture of a nation must be based on the economy. The initiative of ideology is only limited to the limits of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the social culture of the Kazakh people in Qinghai also has to abide by Marxist materialism. The development of its social culture will inevitably change with the change of economic base.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军;;论文化本质特征以及其他相关问题[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董春晓;;利用大众文化之长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1期

3 郭美霞;;践行“城市精神”是大学的文化担当[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4 高建明;;文化的哲学思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刘福勤;简论文化体系的新建设[J];江海学刊;1997年05期

6 于惠玲;大文化观浅探[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7 杨治平;;从文化深处寻找学校的发展[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2年06期

8 王晓丽;文化现象的解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易剑东;论体育的文化本质与特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隋保禄;文化:人类的存在方式[J];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聂振斌;;文化的本质与美学理论建构[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赵立彬;;从“文化”到“文化学”:一门新学科在中国的经历[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丽;;文化公共性与公共性文化建设[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潘春跃;樊玉然;李雨静;;我国现代盐文化之我见——也谈我国盐文化的理论范式[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C];2013年

5 江旭云;许斗斗;;技术风险规约与先进文化建设[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薛永武;;文化研究·文化产业与商品生产[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7 崔巍;;全球化视域下的政治文化演进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8 陆军恒;;大学文化的深厚积淀[A];《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张瑞兰;;马克思主义与文化自觉[A];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新自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12年

10 曾耀农;丁红;;运用文艺传播提升社区文化的品位[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臧动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长);构建当代学校文化的若干思考[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厉无畏邋同济大学出国培训学院副院长 于雪梅;解放文化生产力 促进文化大繁荣[N];文汇报;2008年

3 浙江省江山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陈旭东;把廉政文化建设推向深入[N];东方烟草报;2011年

4 李文堂;文化的本质力量[N];学习时报;2012年

5 山西省工商局 石清礼;工商廉政文化建设的定位[N];中国工商报;2005年

6 王静;民俗与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张群生;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为反腐倡廉营造良好文化环境[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年

8 李文堂;大众文化的挑战[N];学习时报;2001年

9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任建明;廉政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原则[N];浙江日报;2005年

10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壮海;网络文化:迎纳·引领·涵育[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瑞祥;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机制与传播动力阐释[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D];吉林大学;2005年

3 戴大明;“读经”与文化自觉[D];西南大学;2008年

4 余晓慧;世界历史语境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5 赵吉林;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6 张冉;文化自觉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田志闯;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钟星星;现代文化认同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9 荣跃明;文化生产论纲[D];复旦大学;2009年

10 陈萍;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珊怡;文化创新的哲学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2 苏兆成;文化校园建设的哲学审视[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高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邹一;大众文化的审美存在与审美现代性批判[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璨;论大众文化中的“时空穿越”现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胡凡刚;网络文化与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7 马德成;全面小康社会与文化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8 朱毅洁;试论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的文化建设[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9 祝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地发展先进文化[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蒋小平;新时期大众文化的美学审视[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28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628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0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