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网络公共空间与乡土公共性再生产

发布时间:2018-03-20 18:39

  本文选题:网络公共空间 切入点:公共性 出处:《编辑之友》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村民借助移动互联网从私人领域走向网络公共空间,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商讨和行动,实现从"村民"到"网民"再到"公民"的转化。村民通过网络公共生活复兴,使分散在不同时空中的个体再聚合,密切社会交往,重构社会连接,实现"网络共在"。村民通过网络公共参与重建乡土舆论,重构乡约民规,重兴乡土精神,达成"舆论共识"。村民通过网络动员、组织共同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促进"共同行动"。网络公共空间建构了新型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和机制,经由传播实现了村民从"共"到"公"的转化,在讨论和行动中拓展了"公"的边界,再生产了乡土公共性。传播构成了网络公共交往,传播生成了网络公共舆论,传播促成了网络公共行动,因此传播生成公共性。
[Abstract]:With the help of the mobile Internet, villagers move from the private sphere to the network public space, discuss and act on issues of common concern,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villagers" to "netizens" to "citizens". So that the individuals scattered in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can reunite, close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reconstruct the social connection, realize the "network co-existence". The villagers take part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local public opinion through the network public participation, reconstruct the loc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rejuvenate the local spirit. To reach a consensus of public opinion. Villagers mobilize through the network, organize and participate in rural public affairs, promote "common action" .Cyber public space constructs a new platform and mechanism for villagers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affairs. By means of communication, villagers' transformation from "Communist" to "public" has been realized, the boundary of "public" has been expanded in the discussion and action, and the local publicity has been produced. Communication contributes to network public action, so communication generates publicity.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农村科技文化传播体系创新研究”(13BXW051)
【分类号】:C912.82;C91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苏;公共空间中的艺术[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崔松涛;;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J];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李益彬;赵静;;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公共空间的变化——以绵阳市大包梁村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李默菡;;宪政语境下权利与权力调和的路径新探——通过法律实现社会和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侯悦民;;校园公共空间是隐性学习空间[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35期

6 符文珊;;转型期的“中国式”公共空间[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王剑;;幼儿园公共空间篇[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4年02期

8 徐赣丽;;侗寨的公共空间与村民的公共生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9 丁炯,夏义民;户外公共空间座位调查及比较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3期

10 雷颐;“公共空间”的自觉与扩展[J];寻根;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慧敏;陈鑫春;;消费主义视角下历史城镇公共空间发展初探[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2013年

2 韩放;陈怡如;关本英太郎;;日本的市民媒体活动的实践以及公共空间构建的可能[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3 赵丽琴;袁煌;谭章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事故应急预案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4 周红卫;;人性化的空间——乌镇城镇公共空间特色分析[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李军;李海凤;;失地农民社区公共空间形态的更新[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黄懿杰;柳巧云;;古村落公共空间现状及影响机制初探——以北京西郊韭园村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屈爽;;城市Q空间[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C];2012年

8 王粟;;浅析城镇化过程中对小城镇公共空间的规划要求转变[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9 黄瓴;李翔;陈黄果;刘阳;;资产导向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民乐村社区发展规划为例[A];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谭伟;刘博敏;;城市道路交叉口地区公共空间活力研究——以南京珠江路与太平北路交叉口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纬;摄影与公共空间[N];中国摄影报;2007年

2 吴琦幸;公共空间的“牛”为何骑不得[N];东方早报;2007年

3 ;昆明市水库沿岸公共空间保护规定(草案)[N];昆明日报;2008年

4 北京记者 王隽;城市:延伸中的公共空间[N];经济观察报;2009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唐闻佳;公共空间,给生病的城市扎“针灸”[N];文汇报;2010年

6 记者 王湘江 白洁;我代表呼吁就全球公共空间开展预防性外交[N];人民日报;2010年

7 孙连宇;给公众留下“公共空间”[N];沈阳日报;2010年

8 本报评论记者 邹海涛;请给公共空间多留个阅报栏[N];黄石日报;2010年

9 刘涛 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民族关系与乡村公共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杨宁舒;让公共空间成为文化课堂[N];黑龙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罗丹;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特征分析与更新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黄骏;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8年

3 公伟;生态伦理视角下的小城镇公共空间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5年

4 孙倩;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6年

5 黄健文;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杨长云;公众的声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市民社会与公共空间[D];厦门大学;2009年

7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乡[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云娇;上海市街道公共空间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勇;“广场”的兴盛与衰败[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3 吴欢欢;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的重建与社区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徐海燕;高新区公共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5 张帆;我国公共空间艺术的文脉[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婷婷;当代中国极域型公共空间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7 孔祥伟;社区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的互动[D];东南大学;2005年

8 伍先琼;从农民闲暇看农村公共空间变迁[D];吉林大学;2008年

9 朱雯;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初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10 魏钢;城市高密度地区公共空间改进策略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年



本文编号:1640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640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d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