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关系、空间差序与农户增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分析
本文选题:空间差序 切入点:农户增收机制 出处:《社会学研究》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立足于农民收入的空间转换逻辑和城乡关系的差序类型,并借助相关数据系统检验了促进农户增收的三种机制是否存在空间差异。研究发现:1.地区非农化对距离城市较近的农户增收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家庭非农化的影响则表现出逆向差序的特征。2.文化性人力资本对靠近城市的农户增收的边际效用较大;技能性人力资本促进农户增收的效应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3.社会网络对农户增收的积极影响在远离城市的偏远农村更为突出。上述观察结论隐含着一个重要的政策逻辑,即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此推进家庭经营结构转变和劳动力转移,对于促进偏远地区的农户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logic of spatial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income an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relevant data system, the paper examines whether there ar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three mechanisms of promoting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non-agricultural area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near the c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fluence of household non-farming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verse differential order. 2. The marginal utility of cultural human capital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farmers near the city is greater; The effect of skilled human capital on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has no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ce. 3. The positive effect of social network on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is more prominent in remote rural areas far from cities. Important policy logic, That is to strengthen the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of rural labor force to promote the family managemen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labor force transfer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income of rural households in remote area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空间梯度的城乡关系研究”(10BSH016) “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CCNU17Z02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1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能;;重返空间社会学:继承费孝通先生的学术遗产[J];学海;2014年04期
2 毛丹;王萍;;英语学术界的乡村转型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4年01期
3 王先柱;余吉祥;;人力资本积累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来自农村劳动力市场化进程的作用[J];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01期
4 唐为;陆云航;;社会资本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吗——基于关系网络、信任与和谐视角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1年09期
5 郑震;;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J];社会学研究;2010年05期
6 李培林;田丰;;中国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对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J];社会;2010年01期
7 张兆曙;;农民日常生活视野中的城乡关系及其出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8 赵剑治;陆铭;;关系对农村收入差距的贡献及其地区差异——一项基于回归的分解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年01期
9 朱长存;马敬芝;;农村人力资本的广义外溢性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04期
10 王广慧;张世伟;;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雪萍;;让体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也谈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年09期
2 翁志强;张军;;体育课程设计中的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惠芳;;“城乡关系问题”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8年03期
2 齐鹏;;建国以来城乡关系演变的意蕴与启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樊翠花;;近三十年来近代中国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综述[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易召;我国城乡关系与城市的中心作用[J];城市问题;1989年05期
5 董玉舒;对我国城乡关系处理的再认识[J];调研世界;1998年08期
6 赵彬;近代烟台贸易与城乡关系变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蔡云辉;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李泉;中外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9 周俊秀,王志红;在统筹发展中构建和谐城乡关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李同彬;;论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指导原则[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明生;李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政策的发展[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2 陈克毅;;协调城乡关系之浅见[A];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二仁;陈克毅;杨波;;新时期城乡关系研究[A];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C];2010年
4 江新洪;罗敏;李永平;;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邵峰;;浙江城乡关系变迁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蔡金升;;村企互动——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途径[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蔡f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发展阶段变化与城乡关系调整[A];2012年夏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30期)[C];2012年
8 白云朴;;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的研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9 居占杰;;我国城乡关系阶段性特征及统筹城乡发展路径选择[A];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C];2010年
10 王洪超;谢元态;陈芳娣;;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学透视[A];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 李志杰;斯密关于城乡关系的主要观点[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2 省委党校副教授 牛润霞;关于城乡关系的“三个为什么”[N];西安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孙志强;新路标带来城乡关系新变化[N];中国信息报;2007年
4 王义;青岛城乡关系六十年回顾与展望[N];青岛日报;2009年
5 清华大学教授 胡鞍钢;略谈城乡关系之变[N];北京日报;2011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杜志雄 张兴华;世界农村发展与城乡关系发展趋势[N];中国人口报;2006年
7 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杨沛英;构建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关系[N];陕西日报;2012年
8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研究所 马晓河;协调处理城乡关系[N];经济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朱菲娜;调整好城乡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之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10 省委党校 姜国忠;城乡关系的调整与重塑[N];黑龙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杜漪;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经济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2 马军显;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到一体化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罗敏;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在城乡关系上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邦铭;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中南大学;2012年
5 奚建武;从复合到融合[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陈睿;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城乡和谐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7 杨翼;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8 梅林;东北地区城乡关系协调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魏丽莉;甘肃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惠芳;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城乡关系问题[D];兰州大学;2008年
2 汪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城乡政策及城乡关系的演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明;建国初期城乡关系研究(1949-1957)[D];四川大学;2005年
4 刘甜甜;制度变迁视域中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朱海利;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张玲;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中国城乡关系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7 李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8 纪淑德;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城乡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丁宁;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政府作用的发展与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钱冲;毛泽东城乡关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D];扬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42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642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