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

发布时间:2018-03-25 22:09

  本文选题:中国学术 切入点:自我主张 出处:《学术月刊》2012年07期


【摘要】:任何一种真正的学术都在其发展进程中经历过一个决定性转折,即摆脱它对于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并从而取得其自我主张。对于中国的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来说,它的自我主张同时是容受性的。这意味着,它在广泛的对外学习中要成为能思的和批判的。中国学术之取得自我主张的总体标志,从形式上来说,在于它能够真正根植于本民族的"活的语言"中;就内容方面而言,在于它能够批判地脱离主观思想—外部反思,从而深入到中国的社会现实本身之中。中国近代以来的学术既在相应的时期保持其对于外来学术的学徒状态,又在一定阶段上开始意识到并诉求其自我主张,这两方面归根到底是从我们的历史性实践之命运的转折发源的。就这一基础而言,只有当中国发展的独特道路得到充分的发育和成熟,只有当中国发展的目标不再可能从外部的任何一种形式中现成地取得,只有当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本身形成一种向着未来筹划的强大的统摄力,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方始能够积极地生成并内在巩固地建立起来。
[Abstract]:Any true academic has experienced a decisive turning point in its development, that is, to get rid of its "apprenticeship" to external learning, and thus to gain its own self-assertion.As far as Chines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re concerned, Its self-assertion is at the same time receptive. This means that it should become both thinkable and critical in its extensive foreign learning. That it can be truly rooted in the "living language" of its own people, and in terms of content, that it can critically detach itself from subjective ideologies-external reflections, Therefore, it goes deep into the social reality of China. The Chinese academic since modern times has not only kept its apprenticeship to foreign learning in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but also began to realize and demand its self-assertion at a certain stage. These two aspects come in the final analysis from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fate of our historic practice. On this basis, only when China's unique path of development is fully developed and mature, Only when the goals of China's development are no longer readily available from any external form, and only when China's historic practice itself forms a powerful dominion of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Chinese academic self-assertiveness can be actively generated and built up internall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分类号】:C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孟彦文;语言从存在论向伦理学的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高新华;论以人为本司法观的理论基础——从新宪法修正案谈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徐振轩,徐叶;海德格尔视野里的现代技术与人类命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戴兆国;马克思伦理精神的现代性审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黄旦;丁未;;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岳永杰;;论信息化时代下的伦理建设[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秦健;;对克隆技术的异议及传统伦理应有的宽容性[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周松峰;;论晋江企业文化模式的时代构建[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徐琴;;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及翻译对策[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石冬梅;许月明;;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中的城乡发展关系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杨菁;人力资本与制度变迁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春生;区域政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珠三角农村村治变迁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杨伟东;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中汝;政治发展视野中的乡镇政权改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宏辉;民事起诉权保障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2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李斌;有关合同法中显失公平规则的探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6 蔡书贵;实践性道德主体的建构与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7 姚亮;爱默生与美国民族文学进程[D];苏州大学;2001年

8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张彭松;总体性与历史的终极关切——对青年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高巍;英美法三国行政诉讼制度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存明;;论作为学术思潮的观念史研究方法[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云;北大人眼中的新中国学术发展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陈洪 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十年中国学术忧乐杂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 成中英;成中英:不能完全按照西方模式进行中国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 葛兆光;葛兆光:讨论中国学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应重返学术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赵士林;《中国学术年鉴》第二卷出版[N];中国邮政报;2007年

6 ;推动中国学术实现新的超越[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杨国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一种值得关注的进路[N];文汇报;2006年

8 举水;规范化反思、本土化再造:当代中国学术文化的生命力(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宋志明;安顿价值 培育精神[N];光明日报;2006年

10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教授 长江学者 吴晓明;吴晓明:切中中国现实,,凸显批判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文生;学术·体制·人[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姚莹;论胡适的学术设想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西华;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D];浙江大学;2008年

3 饶向阳;胡适方法:一种现代中国元方法的建构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65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665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1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