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
发布时间:2021-03-29 17:30
乡村文化彰显了乡村淳朴、仁厚的民俗习气,表现出自然而独到的文化品格,在这种文化中既有“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情结,也有“趋福避祸”的民间信仰;既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朴素道德观,也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良善交往原则;既有平和淡然的生活态度,也有充满希望的未来期冀。可以说,乡村文化是中国人独特生命样式的基本背景与内在结构,既呈现出农民特有的人与人之间亲密的情感,也为中国农民在艰苦环境中做到自强不息、坚强图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然而,建立在现代理性和进步观念基础之上的“西学东渐”没有给我国乡村文化传统留下发展空间。期间,虽有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学者拯救乡村文化的建设实践,却无法改变乡村文化秩序转型与文化价值被颠覆的现实。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来自于国家强制力的系统改造,乡村文化逐渐走向科学化、民主化、大众化。但是,国家行政权力通过高度的政治控制进行文化改造,限制了农民的选择空间,弱化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窒息了乡村社会的良性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不断发生变化,开启了现代化乡村的建设历程,乡村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层次的变迁和转型。农民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结构设置、载体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日益疏离,村民的个体价值取向日益复杂多变,人们不再有地方性的伦理共识和道德规范标准,传统乡村道德呈现出碎片化和边缘化的样态。文化价值一旦失落势必造成文化本身的虚化和人心的散落,最终影响到人们生存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因此,重塑更高意义的乡村文化价值,为新时代的乡村社会筑起坚强的精神堡垒,就成为目前非常现实的问题。 一种文化价值的实现,从根本上取决于该文化在多大程度上为人们所认同。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追寻广大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乡村文化价值重建就失去了应有的理论外延。第一,加强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再认同,合理利用并发挥乡村传统文化的良性功能,恢复乡村作为社会文化有机体存在的基本尊严,树立农民的文化自信。第二,培育公民政治文化,培养农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并最终努力建设现代乡村社会的公民文化认同。第三,加强多元文化互动,保持乡村文化个性化发展。乡村社会中存在着的多元文化互动现象,既可以促进农民“主体性”的建立,又可以完善农民人格自由的发展,更是整个乡村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创新乡村文化、进行乡村文化价值重建的重要因子和源泉之一。 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乡村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会农民和乡村少年如何生存,而更应该培育他们的文明观、世界观,为他们提供切实的阅读资源与积极的精神引领,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自己所生产、传承、创造的文明,正确认知和对待自己所生活的乡土空间,懂得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真正开启丰富而生动的生命世界,培养起他们对于本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依赖感。这就要进行超越城市化取向的乡村教育,保持乡村教育的乡土性,改善乡村教育条件,提高乡村教师水平,充分保障乡村青少年的基本发展权利,并尽可能地在现行教材体系中体现乡村文明与乡村生活方式重建的可能性内容。 当然,乡村文化价值重建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完善与进步,关涉物质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因此,必须寻找乡村社会内部各方面、各要素之间的最优配置和整合,加强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优化建构。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指导,做到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乡村文化价值,保证乡村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向和价值归依。第二,梳理已然混乱的道德价值标准,建设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培育乡风文明。第三,站在公共文化的基础之上,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落实文化民生,以生活化的文化建设模式实现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 通过重新架构乡村文化价值,赋予乡村文化以新的精神内涵,从而壮大乡村文化自身的发展力量,增强其文化影响力。乡村新文化是不脱离传统又不限于乡村的新文化精神,以和谐为其核心价值,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先进文化,是现代乡村社会繁荣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动力。其理想图景是实现农民的文化自觉,使农民熟悉、了解并对自身持有文化的本质有深刻认识,能够以文化主体地位去传承和维系原有的优秀文化,同时反思当下新的文化事物,反对全盘“他化”,反对一味的跟风和盲从。唯有培养起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才能达到核心理念上的深层次文化认同,树立乡村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人心,维护稳定,实现国家的大团结、大融合、大和谐。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2.82
本文编号:1695538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2.8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一) 研究乡村文化价值有助于强化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导向
(二) 研究乡村文化价值提供规范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道德论证
(三) 研究乡村文化价值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 文献综述
(一) 现代性进村与农民的价值嬗变
(二) 乡村道德话语的现代转换
(三) 以城市为中心的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的“虚化”
(四) 简短评述
四、 研究方案
(一)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可行性分析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乡村文化概说
一、 概念的澄清
(一) 乡村:农民生活的文化意涵
(二) 文化与乡村文化
(三) 近代以来乡村文化价值变迁的大致进程
二、 传统乡村文化的发展基础
(一) 农耕文明是传统乡村文化的物质基础
(二) 伦理本位是传统乡村文化的社会基础
(三) 乡村精英是延续乡村文化的民间力量
三、 传统乡村文化的规范功能
(一) 儒家伦理文化规范着乡民的日常行为
(二) 家族制度的迢迢相续形成人们畏惧权威的服从惯性
(三) 民间非制度性规范保障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
(四) 智慧的生态表达维护美好家园的生存秩序
第二章 乡村文化建设的理念变迁与实践发展
一、 近代中国的学者派乡村文化建设理念
(一) 梁漱溟“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的乡村文化教育思想
(二)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相结合的乡村建设试验
(三) 陶行知“以教育救乡村”的“教育乡建”思想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文化建设(1921-1978)
(一) 以革命思潮为主的乡村文化建设
(二) 以乡村改造为主的乡村文化建设
三、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乡村文化建设
(一) 经济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
(二) 政治文明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条件
(三) 乡风文明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根基
第三章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衰落
一、 城市文化的扩张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与消解
(一) 城市化进程对乡村文化的强势改造
(二) 大众文化的负效应对传统乡村文化的过度解构
(三) 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与农民文化需求之间的巨大反差
二、 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疏离
(一) 传统乡村文化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导致乡村文化自卑感渐强
(二) 现代农民身份认同的危机感与焦虑感
(三) 乡村道德规则的碎片化与认同危机
三、 农民价值观念的变迁与失落
(一)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价值观念变迁的轨迹与特征
(二)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价值观念冲突的具体表现
(三) 农民价值观变迁的负效应与消极影响
四、 乡村文化价值重建的现实需要
第四章 文化认同——乡村文化价值重建的内在支撑
一、 对传统乡村文化精华的再认同
(一) 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再认同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惯性和必然
(二) 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再认同是树立乡村文化自信的内在力量
(三) 走以传统为基础的文化现代化道路,构建乡村文化新认同
二、 公民意识的养成与乡村社会公民文化认同
(一) 从臣民文化到公民文化:乡村公民主体意识养成的思想基础
(二) 从封建专制到村民自治:乡村社会公民意识养成的政治实践
(三) 从礼治传统到法治精神:乡村社会公民意识养成的文化走向
三、 多元文化互动与乡村文化的个性化发展
(一) 文化的异质性带来多元文化的交流对话与冲突对撞
(二) 在多元互动中树立兼容并包的乡村文化宽容价值观
(三) 在文化创新中还原乡村文化的独特风貌和个性品格
第五章 乡村教育——乡村文化价值重建的外部引导
一、 当前乡村教育中的城市化取向对乡村文化的隐匿
(一) 城市化的教育理念对乡村文化价值的抛弃
(二) 排斥乡村文化的课程设置导致乡村文化荒漠化
(三) 和而不同——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和谐发展的文化意义
二、 乡村教育应对农民和乡村少年进行价值引导与文化引领
(一) 乡村教育应引导农民正确认知自身价值
(二) 乡村教育应引导农民正确认知乡村社会
(三) 乡村教育应引导农民正确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
三、 乡村教育激活乡村文化价值的基本路径
(一) 充分挖掘“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教育资源
(二) 构建以乡村教师为主导的乡村文化教育空间
(三) 培养人格健全的乡村青少年
第六章 社会建构——乡村文化价值重建的系统工程
一、 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乡村文化价值重建
(一) 以理论创新来强化整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威
(二) 坚持以人为本塑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本权威
(三) 打造重塑乡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系统工程
二、 在乡风文明建设中重建乡村文化的价值载体
(一) 培养农民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
(二) 培养农民的财富道德意识
(三) 培养农民的生态道德意识
(四) 完善乡村社会的生活伦理
三、 以生活化的文化建设模式重建乡村文化价值
(一) 发展农业现代化,夯实乡村文化价值重建的物质基础
(二) 营造乡村公共空间,修复社会凝聚力
(三) 落实农民精神福利,实现文化民生
结语:乡村新文化与农民的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林;;道德秩序中的和谐农村——试论村庄转型中道德的时代价值[J];黑河学刊;2006年03期
2 孙庆忠;;离土中国与乡村文化的处境[J];江海学刊;2009年04期
3 孟召宜,沈正平,渠爱雪;文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2004年05期
4 魏晨;;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12期
5 邱国良;王文君;;社会正义的阐释与我国城乡教育公平[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6 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7 温铁军;中国大陆的乡村建设[J];开放时代;2003年02期
8 马长山;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J];法学研究;1996年06期
9 唐魁玉;张妍;;社会变迁理论视野下的人民生活——以30年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变迁为中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10 谢玉进;;“新农村”的道德诉求: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之探讨[J];理论观察;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赖志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伦理特质[D];复旦大学;2004年
2 徐学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于影丽;社会转型期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95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695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