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策略视域下的中韩跨国家庭研究——以延边朝鲜族为例
本文选题:朝鲜族 + 跨国流动 ; 参考:《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摘要】:家庭既是一个私人领域,又是一个最直接映射其周围环境的公共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朝鲜族社会大规模的跨国流动已持续了近30年。关注朝鲜族家庭在人口跨国流动过程中所经历的结构性变化及主体性选择与策略,考察他们跨越国界而共同经营家庭的具体生活模式,对于理解朝鲜族的跨国流动及其长期持续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大多数朝鲜族家庭不仅没有单方面地受制于客观社会环境,而且更多的是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跨国家庭这一新的家庭形态,并以传统的家庭理念和规范为支撑,在维系生计、养育子女、赡养父母等家庭功能的履行方面灵活地开展经济、教育、社会身份上升等诸多策略,使其成员的跨国流动得以持续。但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规范也并不一定总是和谐地支撑着家庭成员的跨国流动,而是在跨越国界的日常互动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重构才得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Abstract]:The family is both a private sphere and a public domain that most directly maps its surroundings.Since the 1990 s, the large-scale transnational flow of Korean society has lasted for nearly 30 years.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al changes and subjective choices and strategies experienced by Korean famili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and examining the specific life patterns in which they run their families together across national boundarie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cross-border flow of Korean nationality and its long-lasting internal mechanism.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ajority of Korean families are not only not unilaterally constrained by the objective social environment, but als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onstruct a new family form of transnational family, which is supported by traditional family concepts and norms.In maintaining livelihood, raising children, supporting parents and other family functions, flexi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education, social status rise and many other strategies, so that its members of the transnational mobility can be sustained.However,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traditional norms do not always support the transnational mobility of family members harmoniously, but constantly adjust and reconstruct themselves in the daily interaction across national boundaries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ole.
【作者单位】: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
【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6第263号)
【分类号】:C913.1;D822.23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麻国庆;;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J];思想战线;201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华;;家庭策略视域下的中韩跨国家庭研究——以延边朝鲜族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2 张晶晶;;西方福利制度下新西兰华人新移民家庭的代际期待与伦理文化冲突[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谭同学;;从伦理本位迈向核心家庭本位——论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文化特征[J];思想战线;2013年01期
2 麻国庆;;类别中的关系:家族化的公民社会的基础——从人类学看儒学与家族社会的互动[J];文史哲;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辉;;浅析跨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J];天津社会保险;2010年06期
2 李鸿阶;移民跨国流动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趋势——以中国福建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J];东南学术;2004年S1期
3 李尊然;;国际法维度中的劳动力跨国流动[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0年06期
4 谷家荣;;滇越边民跨国流动与社会稳定研究——基于国家、地方与边民的视角[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2期
5 李文;东北亚人口跨国流动与迁移的难点与问题[J];当代亚太;2001年05期
6 佟应芬;;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南亚女性跨国流动的特点与影响[J];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01期
7 王辉耀;;精英为何移往他国?[J];中国经济报告;2013年03期
8 刘国福;;试析新型跨国流动人员管理制度:国籍和居留相结合原则[J];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01期
9 姚俊英;;越界:广州H华侨农场越南归侨跨国流动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王岳川;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知识分子[J];科学中国人;200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可金;;人文外交:兴起、理论与机制[A];公共外交季刊2011冬季号(总第8期)[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本报记者 耿雁冰;投资项下审批有望逐步放开[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2 雷鹏;谈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力跨国流动[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3 岳颂东(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劳动力跨国流动[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
4 ;乔新生:促进人力资本跨国流动关键何在[N];中国社会报;2004年
5 商报记者 王可;欧盟4亿欧元培养“欧洲公民”意识[N];北京商报;2010年
6 林隐人;中国人才跨国流动机会多多[N];组织人事报;2000年
7 许艺敏;阻击黑钱跨国流动不易[N];国际商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牛福莲;世界期待亚洲创新信用体系[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曲哲涵 许志峰 田俊荣;冷静面对“新移民潮”[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崔兆财;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跨国流动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
2 徐苗;跨国流动群体的整体性适应[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孙照吉;中国劳动力跨国流动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4 李惠;我国劳动力跨国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艾一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跨国流动的成因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姜善;论延边州朝鲜族农村妇女跨国流动问题[D];延边大学;2012年
7 赵海燕;短期资本跨国流动与国家管制的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753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753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