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论历史转型中的社会重构:出发点、目标与行动——读张康之教授《为了人的共生共在》

发布时间:2018-04-27 18:51

  本文选题:全球化 + 后工业化 ; 参考:《探索》2017年03期


【摘要】: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进入了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这要求我们为后工业社会的建构做出努力。本文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对张康之教授的新著《为了人的共生共在》进行解读,认为该书立足于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代背景,把握住了这一时代背景中社会所呈现出的高度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的现实。从此现实出发,揭示了人类进入风险社会的真正原因,并发现了"人的共生共在"这一时代主题。为了走出风险社会、实现人的共生共在,就必须依据高度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的现实对社会进行重构。在此基础上,作者构想了在合作行动中进行新的社会建构的基本思路,并从多个角度讨论了实现社会建构目标的方案。
[Abstract]:Since the late 20th century, mankind has entered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industrial society to post-industrial society, which requires us to make effor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interprets Professor Zhang Kangzhi's new book, "the Co-existence for Man", which 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post-industrialization. Grasps the high complexity and the high uncertainty reality which the society presents in this time background.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it reveals the real reason why human beings enter the risk society, and finds the theme of "the symbiosis of human being". In order to walk out of the risk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co-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we must reconstruct the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high complexity and high uncertainty.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conceives the basic idea of new social construction in cooperative action, and discusses the scheme to realize the goal of social construction from several angle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分类号】:C9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峰;;社会建构:从知识观到世界观[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2 马俊峰;;中国公民社会建构及其当代意义[J];唯实;2011年11期

3 庄友刚;;从技术建构到社会建构: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抉择——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孙明哲;;生活世界:社会建构的坚实基础[J];学习与实践;2014年06期

5 郁晓晖;张海波;;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建构[J];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01期

6 胡春光;;规训化的身体:思想根源、社会建构与管制技术[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杜敏;苏竣;;技术标准的社会建构观[J];科学学研究;2007年S2期

8 邓永成;;商品真实性的社会建构[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2期

9 王宗礼,海云志;沉默与反抗:关于身体的社会建构[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5期

10 伍俊斌;;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结构性要素[J];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丽;渤海溢油事件的社会建构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慧冬;社会建构视角下的姓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王晓琳;中国女性身体建构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郑小虎;仪式:象征符号与社会建构的探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11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811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7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