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重构与村落整合——以烟台市北头村祠堂修缮为例
本文选题:仪式重构 + “形式化”整合 ; 参考:《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03期
【摘要】:文章试图通过祠堂修缮的个例,来分析传统仪式的重构与村落整合之间的关系。祠堂具有宗教性与宗族性的双重属性,也因而被视为村落中最具整合意义的象征符号。但是在北头村,外出精英运作下的祠堂修缮活动,对村落整合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形式化"的。这一仪式的重构虽是祭祖场所之修复与宗族血脉之续修,但是其村落整合的意义更侧重于"外联性"而非"内聚性"。同宗同源的概念逐渐成为了宗族成员,尤其是村落、外出精英、外地宗亲,甚至外部社会四者相互之间建构外联关系的社会资本,而个人与宗族之间的内联性却有所缺失。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在传统仪式重构的过程中,缺少神化祖先的过程,忽略了祠堂禁忌,导致祠堂的宗教性因素被不断抽离、弱化,从而难以维持其社会整合的功能。可以说,祠堂的神圣意义被逐渐世俗化,传统被视为一种社会资本而被人们选择性地利用。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rituals and village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examples of the restoration of ancestral halls. Ancestral temple has the dual attributes of religion and clan, so it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integrated symbol in the village. However, in Beitou Village, the restoration of ancestral halls under the operation of the outside elite is formalized. Although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is ritual is the restoration of ancestral sites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clan blood, the significance of village integration is more "outreach" than "cohesion". The concept of homology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social capital for the members of the clan, especially the village, the outsider elite, the non-native clan and even the outside society, to construct the external relations among them, but the inline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lan is lacking. The reason i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raditional ritual reconstruction, the process of deification of ancestors is lacking, and the taboos of ancestral temples are ignored, which leads to the religious factors of ancestral temples being constantly withdrawn and weakened, thus it is difficult to maintain its function of social integration.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sacred meaning of ancestral temple is gradually secularized, and tradition is regarded as a social capital and used selectivel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分类号】:C912.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Weller;范丽珠;Madsen;陈纳;郑筱筠;;对话宗教与社会资本[J];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05期
2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01期
3 马广海;禁忌的界限[J];民俗研究;2004年04期
4 牟钟鉴;;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试探[J];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金伟;;中国传统宗教的历史演进与文化认同建构[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04期
2 狄蕊红;;《白鹿原》中的神秘文化与宗法性传统宗教[J];小说评论;2017年02期
3 武志伟;马广海;;仪式重构与村落整合——以烟台市北头村祠堂修缮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03期
4 陶金;喻晓;;明堂式道教建筑初探——明世宗“神王”思维的物质载体[J];故宫学刊;2016年02期
5 高雨田;;浅析《诗经》中体现的宗法宗教的萌芽[J];赤子(上中旬);2016年18期
6 刘玉堂;黄莹;;炎帝神农文化与中国梦[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年02期
7 张传恩;;明清时期徽州孝道文化载体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8 萨敏娜;;从中华宗教模式及其当代发展看达斡尔族萨满仪式的重建[J];世界宗教文化;2016年02期
9 李慧娟;;论维吾尔族民间互助的社会资本[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年03期
10 袁同凯;郭俊丽;;中国宗教公益慈善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邬胜兰;从酬神到娱人:明清湖广—四川祠庙戏场空间形态衍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2 李磊;明清徽州山林经济与社会[D];安徽大学;2012年
3 李伟峰;香火接续:传统社会的招赘婚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邹怡;明清以来徽州茶业及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关系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4 鲍江;象征与意义:叶青村纳西族宗教仪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2 袁银传;析中国传统村落社会小农意识的生成土壤[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刘大可;科举与传统客家村落社会——以闽西武北村落为例[J];民族研究;2005年06期
4 杨渝东;两个苗族村落的权威结构[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5 黄忠怀;20世纪中国村落研究综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安徽村落价值观念变迁研究课题组;;市场经济条件下村落社会的政治文化变迁——安徽十五县(市)村落政治文化建设的研究报告[J];学术界;2006年01期
7 杨华;;初论“血缘共同体”与“关系共同体”——南北村落性质比较[J];开发研究;2008年01期
8 车裕斌;;典型村落经济社会转型及发展趋势[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刘伟;;论村落自主性的形成机制与演变逻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王秀文,徐晓光;日本村落社会组织及其传统特征——兼谈村落文化传统对现代日本社会的影响[J];日本学刊;199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修金;虞重干;;文化视野中村落体育的嬗变与发展[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刘大可;;论科举与传统村落社会——闽西武北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3 闪兰靖;;民族村落的文化传统与礼仪重建[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理论创新与政策设计论文集[C];2012年
4 杨华;;宗族性村落妇女的“历史感”与“当地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董敬畏;;丧葬仪式与村落共意——以陕西关中S村为例[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乐梅;;淀乡的村落关系、民间互助与小额信贷尝试[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8 张现洪;;村落共同体的解体背景下的村庄治理——以四川万兴乡斑竹村为案例[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9 黄锐;;如何理解中国村落——以村落为中心的社区研究及其问题[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10 杨文文;;现代村落社会中艺术传统的形成与变迁——以兖州花棍舞为个案[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刘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村落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樊平;兼顾农户发展和村落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陈沛照;村落民族教育的困境与反思[N];中国民族报;2012年
4 刘大可;村落纷争处理中的野蛮方式[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研究员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不是城市化的开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钱丽;让民族村落再次焕发生机[N];贵阳日报;2009年
7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村际、族际纷争处理[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115项成果结项 36项成果存在问题[N];社会科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立敏;村落系统可持续发展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吕红医;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杨锋梅;基于保护与利用视角的山西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及价值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4 杨华;隐藏的世界:湘南水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聂家昕;山神崇拜与村落社会认同[D];上海大学;2007年
6 迟玉花;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7 严俊杰;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8 黄忠怀;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D];复旦大学;2003年
9 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傅俊;南宋的村落世界[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菁;元阳世界文化遗产区旅游型村落控制性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关格格;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柴斌;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青海省兔尔干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廖婧;陕西省传统村落生态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韩洁;村落关系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5年
6 孙晓曦;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村落肌理演化及整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甘金凤;集体仪式与村落整合[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素珍;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新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方赞山;海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布局[D];海南大学;2016年
10 郑湘凌;基于宗祠文化的美丽乡村村落格局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28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828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