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不公:今日中国乡村社会观察的一个新视角
本文选题:性别结构 + 分配不公 ; 参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04期
【摘要】:在急剧变迁的当今中国乡村社会,目前已呈现出性别不公的三维结构。经济是第一个维度,表现为乡村集体资源分配中的性别分配不公,取缔或拿走女性及其家庭的集体财产权。文化是第二个维度,源于父权制规则,女性身份对于男性的依附性,导致女性村民身份遭受排斥。政治是第三个维度,在制定分配规则时,性别双方的代表与参与极不对等,这导致了规则的性别歧视。三个维度的性别不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强化,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当性别不公正结构稳固地存在并持续性地发挥作用时,城镇化非但不能使其松动,反而会加速使之强化和固化,从而导致今日中国乡村社会正在出现的性别分层。
[Abstract]:In the rapidly changing rural society of China, there is a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gender injustice. Economy is the first dimension,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unfair distribution of rural collective resources and the banning or taking away of the 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s of women and their families. Culture is the second dimension, derived from patriarchal rules, female identity to male attachment, resulting in female villager identity is excluded. Politics is the third dimension. In the formulation of allocation rules, the represent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both sexes are very unequal, which leads to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rules.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gender injustice interact, depend on each other, strengthen each other, and form a stable triangular structure. When the structure of gender injustice exists firmly and exerts its function persistently, urbanization not only can not loosen it, but will accelerate it to strengthen and solidify, thus leading to the emerging gender stratification in Chinese rural society today.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5BSH056)
【分类号】:C912.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明芳;;应星的《“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出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李;;当前中国乡村社会面临着一种“底层冤化”的风险[J];当代社科视野;2012年04期
3 姜利标;卫小将;;学术发展与跨越:抗争政治理论的本土化尝试 读《“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J];社会;2013年01期
4 岳谦厚,张玮;传统、转型与革命: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一种模式[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周大鸣,梅方权;中国乡村社会转型与村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基于14个村庄田野资料的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邵雍;近代中国乡村社会权势关系演变——以刘文彩与袍哥为个案[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陆蕊;;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乡村社会交换的变化[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秦琴;陈适;;“似断裂非断裂”的中国乡村社会[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曹利平;;改革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张佩国;;多学科的中国乡村社会研究 革命、宗族与方法讨论[J];社会;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先明;;中国近现代乡村史研究及展望[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张良;;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化与乡村社会重建[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3 谢岳;;中国乡村保护主义政治及其后果[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华中科技大学 郭轩宇;中国乡村社会“自治”的变迁[N];光明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静;论共同体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D];山东大学;2007年
2 庄飞能;当代中国乡村社会个体化与乡土重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王庆明;“离乡不离土”—中国西部麦客现象的社会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4 聂良波;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法律实践的逻辑[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韩冬云;以家族行动为主的当代北方农村家庭文化[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48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848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