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记忆与文化记忆
本文选题:交往记忆 + 文化记忆 ; 参考:《学术交流》2017年01期
【摘要】:记忆是那种能够使人类形成身份认同的能力,它能够完成时间与身份认同的综合。记忆是带有某种认同-索引的知识,关于人自身的知识。但记忆不是完全开放和弥散的;在个人、世代、政治和文化各层次上,总存在将记忆与时间和身份认同的特定视野联系起来的各种框架。可以从内在、社会、文化这三个层面将记忆分为个人记忆、社会记忆和文化记忆。将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概念分解为"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有利于将被他排除在外的文化领域纳入记忆研究。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记忆和识记方式,二者在内容、形式、中介、时间结构、参与结构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
[Abstract]:Memory is the ability to form a human identity, it can complete the integration of time and identity. Memory is knowledge with some kind of identity-index, about the person itself. But memory is not completely open and diffuse; at the individual, generation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levels, there are always various frameworks that link memory to a particular vision of time and identity. Memory can be divided into personal memory, social memory and cultural memory from the internal, social and cultural levels. To decompose the concept of "collective memory" of French sociologist Maurice Habouvich into "associative memory" and "cultural memory" is beneficial to bring the cultural field excluded by him into the study of memory. In fact, communicative memory and cultural memory are two different ways of memory and memorizat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content, form, intermediary, time structure, participation structure and so on.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C91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平原;;《西安: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序言[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12期
2 连连;;历史变迁中的文化记忆[J];江海学刊;2012年04期
3 麦惠芳;;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J];青少年日记;2006年12期
4 曹保顺;;激活文化记忆[J];中学生;2008年03期
5 ;永远的文化记忆[J];英语沙龙(实战版);2013年05期
6 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邵培仁;;地方的体温:媒介地理要素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记忆[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沈宁;;伦敦华人社群的身份认同——从文化遗产与文化记忆的角度分析[J];民族学刊;2014年03期
9 仲富兰;;古镇文化记忆保护路径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08期
10 党大恩;儒生、封禅和泰山文化记忆的形塑[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2 郝苏民;;十字路口上的困难抉择——寻觅无文字民族语言保护与文化生态、文化记忆、社会发展的阐释[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著名作家 王蒙;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记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2 焦廷勤;重视文化记忆抢救工程[N];承德日报;2006年
3 王雪冰;文化记忆与节日遗产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黄适远;以“文化记忆”实现文化成长[N];哈密日报(汉);2012年
5 王福州;留住城市的文化记忆[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意娜;文化记忆[N];中国经营报;2012年
7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编辑 徐佳和;不要让文化记忆旁落他乡[N];东方早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吴晓杰;首个老年节,延续“文化记忆”[N];光明日报;2013年
9 李揽月;城市别割裂文化记忆[N];安徽经济报;2004年
10 李可;元宵节: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符号[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娜;女性自觉与文化记忆:《玲珑》杂志“妇女”栏目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2 石浩;文化记忆与族群认同[D];兰州大学;2015年
3 张欣;文化记忆理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刘想想;论约翰·巴斯小说创作中的“文化记忆”美学[D];黑龙江大学;2015年
5 唐金菊;文化记忆在影像中的建构[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洁;东海岛屿文化记忆的恢复与重建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5年
7 李青峰;文化记忆下的黄帝及其现代价值[D];兰州大学;2008年
8 聂宁;论大尝祭中的文化记忆[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张润;记忆与身份[D];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
10 王舒云;文化记忆习得—语言和纪念碑教学论关联视角下的《记忆场》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65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865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