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陆之争”到“内在理路”——余英时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理念与方法管窥
本文选题:余英时 + 中国学术思想史 ; 参考:《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摘要】:"朱陆之争"是南宋以来儒学的中心问题,它也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明清学术思想发展之始终。正是由朱陆之争这条线索出发,余英时先生发现了近世儒家思想演进的内在秘密,那就是:纵向的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横向的知识与道德的紧张和平衡。同时,在宋以来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特别是由于朱陆之争这条线索的发现,余先生提出并实践了"内在理路"的学术文化发展理念与研究方法。在宋明理学如何转向清代考证学的研究中,余先生认定"内在理路"说解释的有效性。而这一"内在理路"又可概括为两大精神或要义:一是强调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内在动力,一是注意抉发中国思想文化的知识传统。
[Abstract]:Zhu Lu's contention is the central issue of Confucianism since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it is also like a red line running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though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e clue of Zhu Lu's contention, Yu Ying-shi discovered the inner secret of the evolution of Confucianism in modern times, that is, the rise of vertical Confucian intellectualism, the tension and balance between knowledge and morality.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since the Song Dynasty, especially because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clue of Zhu Lu's contention, Mr. Yu put forward and put into practice the idea and research method of acade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Inner reason Road". In the study of how Song Ming Neo-Confucianism turned to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Qing Dynasty, Yu thought that the theory of "internal rationalism" was effective. But this "internal rational way" can be summed up as two main spirits or essentials: one is to emphasize the internal motive force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the other i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llectual tradition of developing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资助项目“余英时学术思想研究”(2009020)
【分类号】:C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增田;公平:道家黄老学派的法价值追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姚徽;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谈家胜,何根海;杜荀鹤仕进与引退的心理解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吴先伍;庄子智慧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李凤鸣,王为东;皇权政治与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赵炎才;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刍议[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9 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10 曹海婴;论中国建筑中虚形空间的意义[J];安徽建筑;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玉才;;阮元与诂经精舍的学术崇尚[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景海峰;;中国文化形象的世纪性转折[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二)[C];2004年
3 陈卫平;;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如何可能[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五辑)——2006国际儒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姚永辉;;朱熹、吕祖谦关于《诗经》的四大论辩平议[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3 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5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9 曹一鸣;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悦;诗与思之和谐交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象思维[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戴和冰;《汉书·艺文志》至《宋史·艺文志》易类书目研究[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1年
3 麻尧宾;梁实秋小品文艺术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周一鸣;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的困惑与追寻[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范庆伟;民间意识与臧克家的前期诗作[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青;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吕强;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试论庄子的“逍遥游”[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舒畅;丁文江的科学思想及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王海燕;中晚唐时期司法制度之变化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董煜宇;朱熹科学思想管窥[D];郑州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墨生;;“舍弃”与“拥抱”[J];书画世界;2005年02期
2 张波;米文科;;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叙述与重建——评《中国学术思想编年》[J];哲学动态;2008年03期
3 刘苏里;;苏里评书:史华慈与余英时,人类良知[J];学习博览;2007年01期
4 孙勇才;;内在理路:从尊德性到道问学——余英时与清代学术思想研究[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5 肖民;到传统学术源头看看[J];社会观察;2003年03期
6 谭运长;;海外偶像崇拜:中国学术的迷障[J];粤海风;2008年02期
7 路新生;理解戴震——钱穆余英时“戴震研究”辨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张京华;;1935年的钱穆[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11期
9 ;文事近录[J];读书;1995年02期
10 鲁思牟;;大家的普及之作:钱宾四讲座系列[J];博览群书;2009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刘擎;2006年社科界十大热点关注(国外篇)[N];社会科学报;2006年
2 高瑞泉;在“道问学”中“尊德性”[N];文汇报;2006年
3 葛兆光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 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思想史为何在当代中国如此重要[N];文汇报;2010年
,本文编号:1920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920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