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迁移家庭城市融入中的制度排斥与家庭策略
本文选题:流动迁移家庭 + 城市融入 ; 参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摘要】:基于结构-能动二维互动的视角从社会结构和家庭策略两个层面出发,在对广州和长沙两地流动迁移家庭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流动迁移家庭城市融入结构包括经济、文化、身份、心理四个维度,其城市融入的总体水平偏低且在经济、文化、心理、身份四个维度上呈现出依次降低的趋势。影响流动迁移家庭城市融入度的因素既有社会结构的因素,也有其自身的能动因素。家庭策略在流动迁移家庭城市融入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家庭策略依旧会受到结构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构建家庭友好型的公共政策,促进流动迁移家庭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长,以加快流动迁移家庭的城市融入进程,进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e-dynamic two-dimensional interaction, it starts from the two levels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family strateg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a of mobile families in Guangzhou and Changsha, it is found that the urban integration structure of mobile families includes four dimensions: economy, culture, identity and psychology,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urban integration is low and in the economy. The four dimensions of culture, psychology and identity show a decreasing trend in tur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rban integration of mobile families include social structure and dynamic factors. Family strateg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integration of mobile families, but family strategies are still restricted by structural factor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family-friendly public policy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economic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of mobile families, so a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urban integration of mobile familie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XZZ016)
【分类号】:C9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申建林;姚晓强;;公共治理的中国适用性及其实践限度[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2 谭诗赞;;农业转移家庭的城市融入困境及协同治理[J];社会治理;2016年03期
3 盛亦男;;中国的家庭化迁居模式[J];人口研究;2014年03期
4 崔岩;;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2年05期
5 胡书芝;刘桂生;;住房获得与乡城移民家庭的城市融入[J];经济地理;2012年04期
6 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诗赞;;流动迁移家庭城市融入中的制度排斥与家庭策略[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2 李蓉蓉;;脱域的政治态度:中国新市民政治效能感的特征分析——基于比较的视角[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3 何丹;陈小兵;邵宁宁;;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及家庭居留的影响因素[J];城市问题;2016年12期
4 陈捷;;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社会流动人口治理的创新路径[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06期
5 王萌;匡耀求;黄宁生;;珠江三角洲城际间人口流动倾向空间特征——基于网络关注度数据的时空演化[J];热带地理;2017年01期
6 雷万鹏;徐璐;;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子女就学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7 曾迪洋;洪岩璧;;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迁移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8 韩晓燕;田晓丽;;制度、文化与日常确证——外来移民及其子女的情景性身份认同[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9 毕健康;陈勇;;埃及国际劳工移民与社会流动问题刍议[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6年06期
10 黄舒雨;肖玲;;中国广州日本侨民的空间聚集、社会隔离及其原因[J];热带地理;2016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杭生;邵占鹏;;治理理论的适用性、本土化与国际化[J];社会学评论;2015年02期
2 申建林;姚晓强;;对治理理论的三种误读[J];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3 余佶;;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年01期
4 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J];学术月刊;2014年10期
5 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辨析[J];社会学评论;2014年03期
6 盛亦男;;中国的家庭化迁居模式[J];人口研究;2014年03期
7 何增科;;政府治理现代化与政府治理改革[J];行政科学论坛;2014年02期
8 雷洪;胡书芝;;乡城移民家庭城市认同的区域及阶段性差异——基于广州、长沙、柳州三地的实证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4年03期
9 盛亦男;;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J];人口研究;2013年04期
10 邹湘江;;基于“六普”数据的我国人口流动与分布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占仓;孟繁华;杨迅周;李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对策研究综述[J];管理学刊;2012年04期
2 盛广耀;;新型城镇化理论初探[J];学习与实践;2013年02期
3 李思丽;;新型城镇化建设视域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3年03期
4 范晓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伦理指向探究[J];学术交流;2013年06期
5 吴秀英;;十八大后沈阳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前沿;2013年10期
6 刘艳;;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粤琼跨区域创新合作机制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7 邓帮财;;新型城镇化民情——80后安居乐业调查与建议[J];西部大开发;2013年07期
8 薛坤坤;李晓姣;;新型城镇化的制度资本理论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9 魏后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10 ;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J];同舟共进;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澄;陈锦富;;重构制度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湖北省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郭宇;;论筠连县新型城镇化建设[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婧翱;;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的思考[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志慧;刘山;;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下的制度重构[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丁少群;;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农村就地城市化的难点及对策[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李明泽;;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志;;解读新型城镇化[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8 ;第四十五期 新型城镇化:中国的现实选择[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3年第1辑)[C];2013年
9 汤文华;;强化创新驱动 推进新型城镇化[A];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一卷)[C];2014年
10 陆晶晶;;智慧城市助力上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军 记者 廖琴;共论推进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N];广安日报;2008年
2 记者 陈华北;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N];上饶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辉 实习生 于茜茜;新疆新型城镇化规划呼之欲出[N];新疆日报(汉);2010年
4 记者 王纪洪;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效示范[N];中国建设报;2010年
5 胡敏华 吴瑕 记者 范嘉欣;昌南组团新型城镇化示范镇第二批项目开工[N];南昌日报;2010年
6 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沈雯;湖北提出新型城镇化目标[N];农民日报;2010年
7 记者 陈岩;张通与网友在线聊新型城镇化[N];湖北日报;2010年
8 本报评论员;抓扩容 促提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N];团结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N];克孜勒苏报(汉);2011年
10 记者 唐正鹏 通讯员 张永斌 鲁迎春;州住建局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谋划新年工作[N];团结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双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栋林;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刘升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统筹与配置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李新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证[D];华侨大学;2015年
5 孙彬;天津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策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6 王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7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8 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9 王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5年
10 李文平;内蒙古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发展规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衡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2 任庆焕;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3 冯慧;基于“产城融合”的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4 胡波;推进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5 赵文忠;基于参与主体视角的丽水莲都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曹尤;拉萨市新型城镇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西藏大学;2015年
7 李顺飞;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8 尹兆钊;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9 徐天帅;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10 徐国平;低碳发展视阈下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32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932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