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失衡背景下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
本文选题:性别失衡 + 农村 ; 参考:《探索与争鸣》2017年04期
【摘要】:农村大龄未婚男性遭遇婚姻困难的同时,也被看作社会风险的来源。基于社会排斥理论,通过整合文献、报道及实地调查资料,具体分析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所面临的社会排斥现状,形成了针对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社会排斥的分析框架——农村大龄男性在文化、社会/婚姻、经济以及政治四个维度面临社会排斥。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是性别失衡后果的直接承担者,其所遭受的社会排斥反映了贫困性和弱势性的本质。性别失衡的社会治理应该与乡村建设相结合,关注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及其家庭,改善传统婚育观念偏见,助力家庭发展。
[Abstract]:Rural unmarried men encounter marital difficulties, but also as a source of social risk.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exclusion,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report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exclusion faced by older unmarried men in rural areas. It form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ocial exclusion of older unmarried men in rural areas, which faces social exclusion i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culture, society / marriage, economy and politics. Older unmarried men in rural areas are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the consequences of gender imbalance, and their social exclusion reflects the essence of poverty and vulnerability. The social management of gender imbalance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rural construc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older unmarried men and their families in rural areas, improve the prejudice of traditional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 concept, and help the family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性别失衡社会农村家庭风险、后果与应对研究”(16CRK022)
【分类号】:C91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广海;社会排斥与弱势群体[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向德平;唐莉华;;农村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排斥——以湖北农村的调查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赵蕖芳;李兴民;;论我国弱势群体“社会排斥”与政府之责任[J];天府新论;2007年S2期
4 闫兴华;;失地农民社会排斥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2期
5 聂开琪;;论社会排斥的法律消解——以艾滋病病人社会排斥问题为核心[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年05期
6 张永学;;教育公平消除社会排斥的理论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4年03期
7 董丽芳;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中的社会排斥及其克服[J];三明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景志铮;郭虹;;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入与社会排斥——成都市社区个案研究[J];西北人口;2007年02期
9 王慧博;;失地农民社会排斥机制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10 张鹏;李晓翠;;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排斥问题[J];人才开发;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广海;;处于社会排斥中的弱势群体[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野;崔璐;;社会排斥对大学生自我关注的影响:权力的调节作用[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方巍;倪锡钦;;青年民工社会排斥本土化特点探索——以中国沿海城市杭州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方巍;;关于社会排斥概念的本土化思索[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徐梦思;杨东;;社会排斥个体对模糊笑脸的辨认优势[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杨晓露;李晔;丁哲希;;社会排斥对生命意义的影响及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李斌;马红宇;;怀旧缓解心理疼痛的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杨慧;;从社区社会工作视角看艾滋病的社会排斥问题[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方巍;;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稳定——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视角的研究[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10 张姝s,
本文编号:1948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948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