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术的异化及其匡正
本文选题:现代学术 + 学术资源 ; 参考:《学术月刊》2011年12期
【摘要】:近代以后,经过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科学发挥出强大功能,并与资本相互促进,于是,古代学术体系逐渐演变为现代学术体系,成为资本生产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今学术体系变异的核心是:古代学者掌握学术资源,无须以学术为谋生手段;现代学者不掌握学术资源,须以学术为谋生手段。这一变异衍生出古今学术的其他变迁:从非职业化、非专业化走向职业化、专业化;从自由变得不自由;从贵族学术走向平民学术;从贵族的风雅品转变为资本与权力的工具;学者从不接受考核到必须接受考核。因此,现代学术变成了一个服从于资本和权力目的的异化的生产体系。它并非为学术而学术,而只是为创新而创新。而学者作为学术雇佣劳动者,不得不适应此体系,从而形成异己的现代学术生态。在此生态中,一方面,学者被异化为学术机器;另一方面,因知识是一种权力,导致专家也是一种权力。为了避免专家滥用知识而危害公众和社会,有必要对学术进行调控,强调学术责任,限制和监督专家的权力,建立专家言论责任追究制度。
[Abstract]:After modern times, after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science played a powerful function and promoted with the capital, so the ancient academic system gradually evolved into the modern academic system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link of the capital production system. The core of the varia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academic system is that the ancient scholars do not have to make a living by learning the academic resources, and the modern scholars do not master the academic resources, they must rely on the academic as a means of earning a living. This variation derived from other changes of ancient and modern academic: from non-professional, non-professional to professional, from freedom to freedom, from aristocratic learning to civilian learning, from aristocratic elegance to capital and power; A scholar has never accepted an examination until he has to. As a result, modern learning has become a dissimilated production system for capital and power purposes. It is not for academic, but for innovation. As an academic wage laborer, scholars have to adapt to this system, thus forming a modern academic ecology. In this ecology, on the one hand, scholars are alienated as academic machines;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knowledge is a kind of power, experts are also a kind of power. In order to avoid the abuse of knowledge by experts and harm the public and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to regulate and control the academic, emphasize the academic responsibility, limit and supervise the authority of the experts, and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investigat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expert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基金】: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skqx201101、skgt201103)资助
【分类号】:C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骆惠宁;农村税费改革是一次重大的综合性制度创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周中明;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刘鹏;当代工人阶级先进性问题探讨——论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和马克思工人阶级先进性理论的生命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孙显元;“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裴德海;;政治制度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刘卫平;孙晓娟;;论思维创新的实践基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李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途径—对私有制的再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许耀桐;;关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讨[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魏永征;;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23条立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李莉娅;叶苗;;舆论引导方式,,期待艺术性创新——“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调查与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王巧慧;黄斌;;默顿科学精神气质的现实性[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8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胡振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10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鸣;;文抄公的中国特色[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1期
2 高增德;学派——现代学术发展走向[J];社科信息文荟;1995年10期
3 周国栋;为“中学”寻找价值依据——王国维学术观的一种新解读[J];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03期
4 余悦;;赣籍学术名家研究的学术史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5 张健文;;无论多少年,惟愿傲立于书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即将出版[J];高校社科动态;2010年03期
6 高增德;师承——现代学术繁荣渊源[J];社科信息文荟;1995年10期
7 胡逢祥;“五四”开创的现代学术传统[J];探索与争鸣;1999年05期
8 王炎平;在近、现代学术潮流中开辟新境界──评王钟陵教授《中国前期文化一心理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9 白耶;中国现代学术:品位提升与境界开拓[J];学术月刊;2003年11期
10 杨义;;现代学术的过程哲学与实践创新品格[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隽;国学位置:在“世界文明”与“现代学术”之间[N];光明日报;2005年
2 王荣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N];文汇报;2005年
3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何锡章;关于人文学科管理的思考[N];社会科学报;2006年
4 朴承之;学术史:流变、回归与失忆[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陶东风;当代学术体制反思[N];学习时报;2007年
6 王先霈;也说学术境界[N];文艺报;2006年
7 副校长 王伟光 副校长 李君如 科研部 张伯里 哲学教研部 许全兴 经济教研部 臧志风 贾建芳 卓泽渊 曹普 张荣臣 赵伯英 康绍邦;中央党校学习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座谈会发言摘要[N];学习时报;2004年
8 文史哲学部主任 江蓝生;加强学部工作 推动先进文化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高鸽;中国社会学的最新发展与走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高军;文学所召开“第三次博士后学术论坛暨工作会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文生;学术·体制·人[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靳路遥;“学术”背后的“思想”[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2 饶向阳;胡适方法:一种现代中国元方法的建构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60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960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