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范式——论沃勒斯坦的社会科学观
[Abstract]:Since the 17 th century, the antagonism between humanities and natural science has resulted in a strict division of disciplines. It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two that the social sciences begin to flourish. Needless to say, the social scientists who initially took the task of seeking universal laws as their own, constructed their own knowledge pedigree in the way of natural science, and regarded the object of study as an organism that could be manipulated, managed and controlled. Order and progress, standardization and control are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cience. However, with the rise of complexity and culturology, the social sciences, which expect to make achievements in interpretation and foresight, also need to change the original thinking paradigm and seek a new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Based on this understanding, Wallerstein emphasizes the uncertainty of knowledge, proposes that social science should realize the unity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and tries to construct a new historical social science. In order to bridge the tension between natur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the boundaries of the subject from closed to open.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院;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C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华茹;王学利;毛燕;;高校理科教学中的科学思想教育问题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2 陈洪捷;;论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3 李莉春;;教师在行动中反思的层次与能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1期
4 冯向东;;不确定性视野下的教育与教育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5 鲁枢元;;历史学·文学·文学史——关于文学史书写的点滴感悟[J];东吴学术;2010年02期
6 郭晓飞;;本质的还是建构的?——论性倾向平等保护中的“不可改变”进路[J];法学家;2009年01期
7 周志家;;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风险管理——以德国大气质量标准化为例[J];公共管理研究;2010年00期
8 李震;;文学理论的学科性与跨学科性——对“文学理论边界”问题的一种理论回应[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9 申卫革;;公共教育学教材文本问题与书写方式探讨[J];大学(学术版);2011年04期
10 刘云杉;;告别巴别塔:走入世界的中国社会科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周志家;;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风险决策——以德国大气质量标准化为例[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宋绍云;杨艳蓉;;从数据中发现不确定性知识研究[A];第四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韩震;;本质主义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吴宇;;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法律的适应性规制——兼论现行环境法律规制体系的内生风险及其防范[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素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信任的缺失与重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刘焱;场域共生: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田涛;论教育学的人文学科性格[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猷猷;不可穷尽的人类学知识[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勇;适应与超越:大学新生角色转换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7 马君;多维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学若干问题辨析[D];天津大学;2008年
8 宋富法;李大钊与中国现代政治学的起源[D];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09年
9 余艳辉;大学学者学术越轨的反思与改进[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哲;广义竞争的分析纲领[D];山东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瑞军;;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科学性”何以可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杨倩;;论文艺学的学科特性[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9年02期
3 王晓初;;文学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与意义[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熊建生;;人文学科的教育价值[J];学习月刊;2001年11期
5 尹冬梅;对并校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5年04期
6 李代福;;高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年06期
7 张春晖;;一种量化的意义观[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年04期
8 何元国;从高校学报改名谈学科界定[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9 王建疆;;是美学还是审美学?[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6期
10 余东升;;质性研究:教育研究的人文学范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关注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共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2 汪信砚;;人学与哲学的关系辩证[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国际GE~3LS2008会议[A];生命伦理学通讯(2009年第1期)[C];2009年
4 汪云九;;意识问题是自然科学交叉研究的热点[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俞宣孟;方松华;;突破“剪裁”、克服“模仿”——关于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趋势的对话[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6 李德顺;;学科、学说、学者——纪念冯定有感[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7 ;关于公布瑞安市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的通知[A];创新创业与科学发展——瑞安市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集[C];2011年
8 时佑平;;论原始社会的自然科学[A];民族学研究第八辑[C];1986年
9 杨玉辉;;一种新的自然科学分类方法[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祥合;王丹;;如何正确理解和提高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影响因子[A];第五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醒民;科学到底是什么[N];学习时报;2007年
2 方鸿辉;科学人文相通并重[N];广州日报;2005年
3 王慧峰;社会科学:时代最深刻的需要[N];人民政协报;2004年
4 孟建伟;属于人文学科的科学哲学[N];学习时报;2008年
5 ;《32 北京/纽约》:建筑学科与人文学科沟通[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本报特约评论员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叶小文;宗教文化 值得研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丰 捷;人文教育不容忽视[N];光明日报;2000年
8 石中元;深入浅出 良师益友[N];中国人事报;2007年
9 张子倩 焉岿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一举多赢”[N];青岛日报;2007年
10 姚文放;跨学科研究: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历史要求[N];文艺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红雨;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观念的生存透视[D];吉林大学;2003年
2 徐志宏;马克思科学观初探[D];复旦大学;2005年
3 庞振超;1949~1998中国大学人文学科变革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冯石岗;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文明中作用的探索[D];天津大学;2004年
5 耿新建;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娟;共振光散射光谱法在生物大分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郑葳;教育心理学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赵晓春;跨学科研究与科研创新能力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王刚;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美珍;浑善达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自然力在沙地草地恢复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珂;论教育学的人文意蕴[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房小敏;高中生自然科学类科普读物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于牧;民国自然科学与民族主义[D];武汉大学;2005年
4 王英志;崛起的第一推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周秀文;人文主义概念的历史界定[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碧华;从语类结构的角度对汉英议论文语篇连贯的比较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7 李文静;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张志伟;“有”、“无”之间[D];南昌大学;2008年
9 黄锦菁;重建可能生活[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忠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70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370004.html